大唐太和年间,宫闱朝堂,风云诡变,恰似沧海横流,尽显世事无常。
公元 826 年,李湛君临天下,然幽州之事,久为忧患,困扰他已久。李湛秘密召见裴度,共商应对之策,意在主动施为,谋定而动,即便不能除朱克融之患,也能略施惩戒,以儆效尤,使诸藩镇知敬畏,敬皇权。
李湛以国库空虚、财用匮乏,且朱克融乃朱滔之后,其心不忠为由,赏赐给幽州将士的四季衣物较往年少了大半。朱克融果然中计,派了副使杨文端入朝面圣陈情。杨文端入朝后竟口出狂言,悖逆犯上,直言圣上不惜大兴土木,修葺东都行宫,也不愿犒赏各州将士。此言一出,举朝震惊,此等犯上之举,实难宽宥。杨文端入朝面圣非但没能为幽州将士求得恩泽,自身也落了个流放荒裔的下场。自此,坊间流言四起,皆言圣上对各地藩镇久怀不满,恐将有整饬之举,顷刻间,天下拭目,风云似变。
同年五月,幽州惊变。朱克融的部将李载义举兵叛乱,朱克融被杀,其子也遭屠杀殆尽。李载义是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后,与李湛同宗同源。加之朝臣的力谏,李湛便封他为武威郡王,授卢龙节度使,以安幽州之局。自此,李湛隔山打虎之举,初见成效。
李湛隔山打虎初见成效的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入十六宅,彼时,李怡正在十六宅的一棵歪脖子柳树上闭目养神,听闻此变的他差点从树上跌落。小欢子依旧喋喋不休,李怡却心惊不已,暗自思忖:“师父与皇上的权谋之术,高深莫测,藩镇易主,莫非是想揽天下之权,成中央集权之势?”
午后,李湛来看他,说此事自己只是暗中推波助澜,没想着能成,结果却异常顺利,恐怕背后有更大推手。李怡面沉如水,只道:“幽州之事,恐怕只是开始。”
李湛蹙眉,也大概猜到了那个推手是谁,不禁叹息:“水云间之势,竟如此之强了?”他本想为紫嫣报仇,未曾想还没来及动手,居然有人先动了。
李怡顾左右而言他:“近日,陛下频传信于蓬莱,所为何事?”
他与蓬莱传信是秘密进行,没成想李怡也知道了,于是怅然道:“皇祖母怎么老是这样?”
李怡叹息一声:“太皇太后知陛下无意于皇位,也任你肆意胡闹,未加苛责,或许陛下离解脱之期不远了。”
李湛曾师从蓬莱幽魂派,李怡虽然知道,却未曾见过他师门的任何人。如今看来,幽州惊变,也少不了幽魂派的手笔。他这解决了幽州之患,然后就要走了吗?李怡瞥一眼躺在自己身侧,
闭目养神的人,心中颇为不舍。
其实,他一直想找机会彻查董淑妃与刘克明私通的事情。但内忧外患,他便将那件事给搁浅了。后来,李湛还与蓬莱师门来往愈加频繁。从那时起,李怡便明白,他已经在谋划离开的事宜了。
李湛在皇位上呆了两年,嬉游无度。其间染坊工人暴动作乱,李怡原以为经此变故,他会有所收敛,岂料其行径愈发荒诞起来。
右神策军中尉刘克明在其登基之初,颇有功劳,所以每逢拔河比赛,李湛皆袒护右军,在天下人面前,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幼稚、任性没原则的皇帝。可每每事毕,李怡总能从他眼中偷瞄到幽芒与疲惫之色。
后来,董淑妃与刘克明私通之事,传得宫闱人尽皆知,李湛也没改其游乐之心。再后来,李怡也渐渐明白了作为少年帝王的苦楚,连起用老臣,都像鼠窃狗盗一般暗中行事,这让李怡觉得甚是窝囊。李湛想要走,想要摆脱这困境,也在情理之中。再者,整个水云间也在装聋作哑,大概是太皇太后也有放人之心。
时光飞逝,春去冬来,李怡都快忘了李湛可能要走的事情。一日,两人在后山秘谈回来,刚好撞到了董淑妃和刘克明在御花园亲亲我我。李怡怕他难过,便急忙强制引了他离开。但李湛可不是那种任人欺凌的性子,次夜猎狐,李湛便弯弓搭箭,故意射中了刘克明。刘克明心怀鬼胎,知道事情已经泄露,遂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李湛本想取其性命,念及自己将要离开,董妃孤苦,难得有真心相待之人,于是才留了他一条性命。但是,刘克明却不知李湛的苦心,已经在着手谋划除掉他的事宜。
刘克明想要除掉李湛的事情很快传到了李怡耳朵里。所以他便跑去问李湛的想法:“皇上,董淑妃之事,你真不打算处置吗?那可关乎你的名声。”
李湛笑着回答:“皇叔连朕射风流箭都不管,朕为何要在乎那些身外之物?”
言罢,李怡被惊住,方才明白他当初射风流箭并非玩乐,而是有深意在其中。于是挠了挠额角,干干道:“怡以为你只是爱玩。”
李湛被气笑:“呵,爱玩?朕于皇叔心中,竟如此不堪?”
李怡尴尬的直扣手指,更要命的是,他来之前,已经知会过太皇太后,说要处理董妃。
两人正说时,太后身边的梁守谦来了,说太皇太后和太后都等着李湛回话。
李湛看一眼李怡,然后转向梁守谦问:“回何话?”
梁守谦说:“处理董妃之事。”
李湛叹息一声,下了逐客令:“去禀祖母和太后,就说朕自有定夺。”
太皇太后和太后涉入,便已无善终可能,李湛只能另寻他法。同年十二月初八夜,李湛大张旗鼓地率众猎狐,并在两仪殿设宴,且故意让人放消息给董淑妃。意在探其真心,但结果令他心寒。最后,他决定在走之前诛杀刘克明一族,并让人将董妃换出宫去,带在了身边。因为,他不带走,落到太皇太后和太后手中,只能是死路一条。
宴间,李湛以衣服被茶水打湿为由离席。李怡觉得事有蹊跷,因为当夜李湛只带了一众太监和他,并无其他亲王皇子相伴。
他想着,便以出恭为由离席,去寻李湛,无果。等他回来,刘克明已手持明黄圣旨,立于殿门之外。
李怡顿感不妙,他推开刘克明疾步入殿,只见李湛躺在血泊之中奄奄一息。李怡非常慌乱,没有细察怀中之人,满嘴喊着:“湛儿,不可有事。”然后背着李湛急奔太医院。
刚好是张太医当值,李怡便不再装傻,而是命人挡在院外,然后让张太医紧急施救。太医院外,乱作一团,刘克明挟持了李湛身边的数名宫人,带着亲信与梁守谦的神策军混战,血溅宫墙,杀声彻夜。然而李怡已经无暇顾及此事,唯盼能救活李湛。但人力难挽天命,张太医最后带出来的话是:帝已薨。
彼时,两仪殿已成修罗战场,血流成河。刘克明亲兵与枢密使王守澄的神策军胶着厮杀,难分胜负。太皇太后郭碧云早知绛王李悟的野心,也知道其背后主谋是杨贤妃,所以一再容忍,未曾想,他们竟然真敢作乱。
刘克明与董妃的私情被传开之后,本就惶惶不可终日,加上贤妃母子拉拢,他便决定铤而走险。没成想,事情比较顺利,李湛已死,他便趁乱宣布假诏,迎了李悟入宫。但双方势均力敌,战斗一直胶着,刘克明和李悟等人被迫退守两仪殿,外围仍由郭碧云的势力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