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三分归魏(下部) > 第50章 五十、日复一日

第50章 五十、日复一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尽管我很担心京城洛阳的动向,但曹叡离京之后,我就没法得到第一手的最新消息了。作为一个外将,朝廷中的事本来也不是我应该过多关心的。等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我才收到从洛阳寄来的第一封信,却不是曹叡写给我的,而是曹植。

这封信的到来也是出乎意料的。曹植是朝臣、又是亲王,我则是统兵的外将,我们两人的身份是最不适合有私交的,若是被别有居心的人抓住把柄,甚至有可能殃及身家性命。然而我忐忑不安地拆开一看,却发现这封信不是私交,而是“官方”的。

是曹叡让曹植写这封信的。曹植在信中说,皇上不便亲自写信给我,便委托他代写这封信,向我转述皇上对我的思念和关怀,请我放心阅读。在这封信里,曹植详述了京城谣言事件的前后经过。想来是曹叡知道我在意这件事,特意让他写信告诉我。

京城流传曹叡在江陵城遇刺的谣言,其实早于九月初九重阳节行刺事件的真实发生。

曹植说,自从曹叡御驾亲征之后,京城便有点不太平。先是洛阳附近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导致洛水和伊水水位暴涨,部分地区农田淹没、房屋倒塌,洛阳城内城外都有许多受灾的民众。赈灾这件事就让朝廷忙了一个多月。大量灾民会给京城带来不稳定因素,以陈群为首的留守官员们不敢大意,悉心应对。好容易把这件事处理得差不多,京城周边地区稳定下来,灾后重建稳步展开,大家刚要松一口气,有关曹叡的谣言却多了起来。

先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传言,皇帝在西北前线受了伤,生命垂危。陈群紧急派人去长安核实,确认消息是假,大家才放心。后来西北战事平复、诸葛亮撤军,曹叡派人回洛阳传递消息,同时告诉朝臣们说自己要南下荆州巡视,暂不回朝,朝臣们的心又开始七上八下。

遇刺的传言,最早是在八月底出现的。到底是谁传出来的,至今也没有追查出来。不同的是,这一次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连陈群和曹植都分别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消息,并都以为对方已经知道了。曹植火速进宫去见自己的母亲、太皇太后卞氏。见过大风大浪的太皇太后劝他先不要着急,等派人确认了情况之后再决定。所以,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刘放那道奏折中所说、有人要拥立自己继任皇位是怎么回事。

回京之后从祖母口中听说了这件事的曹叡,选择相信自己的叔父。但对上书江陵的刘放,他也当作没有这回事一样,并未特意追究他的责任。

曹植说这件事最终的结果可以说是不了了之,曹叡的立场也很艰难。他说自己在内、我在外,希望我们能够同心协力,成为曹叡和大魏朝最坚实的支柱。

这封信总算让我放心下来,感觉努力没有白费,尽管为此差点大闹一场。但愿随着时光的推移,曹叡能够继续保持信任别人的能力,千万不要变成曹丕那种疑心病。

我写了回信给曹植。考虑到这封回信很有可能也会被曹叡全文看到,我没写太私人化的东西,倒是花了不少笔墨表述曹叡离去后的思念之情,也顾不上在意曹植的观感了——不要脸就不要脸吧,反正不是外人。

很快,随着司马懿在宛城正式就任,荆州地区的统帅风格也随之一变。上一任夏侯尚的作风是比较随性的,因为夏侯尚本人与荆州几乎所有将领都认识,甚至都曾经协同作战过,彼此熟悉,不需要太多的沟通。后期夏侯尚身体一直不好,风格更趋松散。而司马懿是从中央朝廷空降而来,在荆州地区既无根基也无威望,大部分将领甚至都没见过他的面。因而他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他亲自去过襄阳、樊城、江夏等重城,实地考察城防,顺便也跟守将们见见面。他唯一没去的重城大概就是上庸。当然,他也没浪费时间再跑一趟江陵,只是让我写了份报告,详细汇总了江陵的兵员、物资等数据。

我的直觉告诉我,司马懿这些动作只是刚刚开始。他自从接下这份任命开始,就是认真想做好这件事的。我也不太清楚曹叡有没有在宛城与他谈及统一天下的理想。如果他这样做了,以司马懿的能力和野心,会积极开展工作也是理所当然的。

最为不安的人也许就是孟达了。在我按照司马懿的要求递交述职报告后不久,破天荒地收到了孟达写来的信。信中他旁敲侧击地询问我,与司马懿交情如何、他对我的述职报告做何要求。我想孟达自己应该很清楚,因为某些不方便公开谈论的原因,司马懿对他相当厌恶。

这样的情况,或许只能说一句自求多福。毕竟这种结仇原因,的确不常见。

在日复一日相似的生活中,太和二年结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