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瑗亦步亦趋的跟着父亲身后,从一众僧侣中小心穿过,文武百官大多随从在后。
原本赵玖是让儿子回去歇息,毕竟一个满打满算还不到四周岁的孩子,和大人一起在这场中秋大祭中站了差不多一个白天,铁打的身子也熬不住。
但是赵瑗坚持,他不是真正的孩子,如今又是一国储君,太子之位既是荣耀也是责任。重活一世的他总是想弥补先前的缺憾。人有时将一些东西背负到身上,便会一下变得有责任心,也有了目标,自己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
赵玖见儿子如此坚持,也便不再劝,任由他跟在身边,只是叮嘱儿子不要逞强,一旦赵瑗坚持不住,赵玖便立即安排人将他送回营帐休息。
同时赵玖也有些欣慰,当年的那个决定他没有做错,赵瑗这个曾经的宋孝宗不会如前世那般低迷下去。反正将来北伐成功以后,他也会让儿子逐步接触军国大事的。
赵瑗本人极为崇佛。前世绍兴年间,他尚对自身能否继承皇位心怀疑虑,便遣人前往径山兴圣万寿寺拜访僧人宗杲,想卜知前途吉凶,而后者带有肯定与鼓励的回答无疑给了他极大的安慰。
果然,就在绍兴三十年,他成为皇子,被封为建王。但他登基不久,宗杲便去世了,因此他很是悲伤。而他与宗杲之所以情投意合,也都因为他们皆主战抗金。
因此,与那些极为尊道的祖宗们不同,他因为与宗杲的频繁接触也更为崇信佛法。这一世有了一个更好的人生,赵瑗更认为是佛给予了他重活一世的机会。
但是他爹历来不喜神佛,连祖宗尊奉的道法都不以为然,更别说是道君皇帝在位期间备受打压贬斥的佛法。要知道前几年为凑军费,赵玖更是见天的去刮佛祖、道祖像上的金粉。
最终,赵玖在少林寺主持法河面前停下。“法河……”
“小僧听旨。”胖僧人立即在地上俯首相对。而赵瑗以他这几年的成长经历发誓,他爹准保憋着一肚子坏水。
“朕这些日子读书,听人说有一本佛经,其中有个有意思的说法……好像是唤做《仁王护国经》?有这本经文吗?”
“好让陛下知道,自然是有的。此真经全名唤做《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那仁王经中有个说法,讲得是佛祖亲自开口了,只要这个国王是个好王,也就是所谓仁王了,那国家有危殆的时候,他就会派出来五个什么大力金刚菩萨,外加五千大神王来护国……对不对?”
“……陛下于危难之时受天承命,登临大宝,以正讨逆,行义敌暴,虽未持三宝、受五戒,却正是仁王无疑!”
赵官家与法河就《仁王护国经》展开讨论,听着双方一问一答,赵瑗表面上一派迷茫,实则强忍笑料,双眼盯着那张笑眯眯的大圆脸。
不出意外,无论法河如何回答,这少林寺接下来都注定要大出血了。他爹也是,先把道君皇帝关在少林寺劳动改造,如今又要让寺院被自愿的出人出钱,逮着一只羊薅羊毛……不过法河这胖和尚既然能提前当上少林寺的主持,那城府绝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那朕为何没有看见五个菩萨与五千大神王呢?”赵玖这一理所当然的追问,明显在挖坑。
但显然法河脸皮的厚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陛下,五位菩萨早已经转世来助陛下了,五千大神王也已经汇聚于陛下龙纛之下。御营五军都统,韩、岳、李、张、吴,正是五位大力金刚菩萨转世!御营二十万王师,其中五千军将,正是五千大神王转世而来……”
出家人不打诳语,而法河这样肉麻的吹捧父亲以及诸位帅臣,着实让赵瑗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而不止是赵瑗,其余在场的文武百官也都纷纷正色去看法河,周围的和尚们的眼中更是巴不得法河立刻去死。法河这拍龙臀的功夫若是不出家而是去混官场,必然早就飞黄腾达。
而赵玖早已对此厌烦疲倦,梦境中的事情在现实中发生时,曾经的人却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心境。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当代史,也不过皆是历史的重演……”
冕旒沉重的让赵玖几乎抬不起头,如今皇宋积极备战,北伐抗金犁庭扫穴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就在金使赴宋求和,国朝局势日渐明朗后,每一天的朝会里,那些私下蛐蛐他子夺父位打压兄弟的酸腐文人,争先恐后的在劄子中极尽谄媚讨好,各种厚颜无耻的吹捧。
这一切让赵玖极为厌恶,所谓“胜利的太快”,也不是什么好事,让他想起了某些人连夜绣红旗的那段往事,以及那些人在那一段黑的不能再黑的历史中的所作所为。
然而老话曾言,相忍为国。饶是赵官家再不尊神佛,也必须将佛教强行绑在宋朝的战车上,现今儒家的重文轻武虽不似前几年那般的深入骨髓,战事顺遂时文臣依旧自觉或不自觉的夺取武将的权力,赵玖也只好利用佛门抬高武将地位,只是工具和手段而已。
商业互吹结束,忙活了一天已是身心俱疲,眼见着赵瑗开始点头打蔫,赵玖牵着孩子回军营休息。哪怕心智再如何成熟,也依旧是小孩子的身躯,折腾了一天也要好好休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