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信芳站在高处远眺,视野所及是一人身着锦衣,骑马自宣德楼正门而出,在其左右百余身着甲胄的御前班直,其左右两侧,紧随百余名身披甲胄的御前班直,仪仗盛大,声势显赫,唱名御街。
宣德楼门前锣鼓震天,鞭炮齐鸣,人群欢呼如潮。郭信芳的目光穿过人群,那人身后立着一面大纛,自上而下是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气势磅礴。
郭信芳凝视良久,心潮澎湃——
精忠报国!
这四个字,字字千钧,承载着无尽的忠诚与牺牲,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民族脊梁的铮铮誓言。她深知这背后的分量,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位在历史星河中璀璨夺目的英雄身影。
没有哪位有良知有血性有脊梁骨的爱国者会不知道不崇拜岳飞,前世她曾无数次在岳王庙前驻足,凝视那尊庄严的神像;也曾在荧幕上见证那些人演绎这位英雄南征北战、久经沙场的英勇;更在史书的字里行间,感受他的悲壮与伟大。
但如今,这一切都变得如此真实,如此触手可及,因为他就在眼前,一个平凡却又非凡的存在。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不乏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英雄。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不朽的丰碑,让后人仰望,让世人铭记。
郭信芳心中涌动着对英雄的敬仰,她知道岳飞的故事,知道他那不屈不挠的抗金精神,以及那句流传千古的“还我河山”。她站在人群中,仿佛能感受到岳飞当年的豪情壮志,那股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他的鲜血,已化作民族血脉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世代相传,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奋勇向前,无惧风雨。
不过这一次,再不会有风波亭与天日昭昭的千古奇冤了。
此刻,一句歌词悄然浮上心头:“何惜百死报家国。”
是啊,“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不仅是对岳飞的赞誉,更是对所有忠诚于国家、民族之人的期许;亦已深入到古往今来那些立誓保家卫国的将士们的骨髓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亲眼见证岳飞以如此荣光加身,走马游街,郭信芳的心绪复杂难言,既有对英雄的无限崇拜与敬重,又有对自己往昔军旅生涯的深深怀念。
记忆的闸门悄然开启,那些尘封已久的画面,如同被春风拂过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并肩作战的战友笑颜,以及为了大义而不得不做出的沉重抉择,一一在心头涌现。这些记忆,虽曾被她刻意深埋,却在这一刻,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郭信芳的眼角沁出了一朵透明的花。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历经沧桑巨变,世事无常。无人能完全定义历史,但总有一些伟大的精神,穿越时空的界限,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她站起身,郑重地向岳飞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
虽然很突兀,虽然也有些不合时宜,但,遥寄敬仰与钦佩。
就在这时,岳飞似乎感受到了什么,目光不经意间扫向了饮子铺二楼的栏杆,然而那里除了微风轻拂的帘幕和偶尔掠过的飞鸟,并无其他异样,岳飞的目光最终也只能带着一丝疑惑,重归宁静。
差一点就被抓包了,郭信芳噔噔噔地沿着木质楼梯跑下楼来。她暗自庆幸,幸好自己反应迅速,否则在这样的场合下,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家中的马车已在门口等候,郭信芳三步并作两步的跳上马车,催促车夫立刻启程。
车轮渐行渐远,郭信芳也未曾留意到,不远处,赵瑗的目光正穿越喧嚣与距离,复杂而深邃地锁定在她离去的背影上。
那其中,既有未曾言说的期盼,也有瞬间失落的黯然,更有诸多难以名状的情绪交织缠绕,化作一声轻叹,消散于空气之中。
到底还是来晚了一步。
“殿下?”岳云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一丝关切与疑惑,打断了赵瑗的思绪。他转头看向岳云,嘴角勉强扯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试图掩饰内心的波澜。
“无事的,应祥哥,”赵瑗轻声说道,语气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遗憾与无奈,“我们快些进去吧,挑选些上好的糕点,岳节度定然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