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绍宋之一世长安 > 第12章 一世长安(10)(修)

第12章 一世长安(10)(修)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尽管宋对西夏与金国的战事正在逐步酝酿之中,全国上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战前准备,赵玖也依然在百忙之中,从帅臣们的家中,挑选适龄的孩童。太子即将入学,也是时候考虑伴读的人选。待他们长大,便会成为赵瑗的得力助手。

此刻,赵玖坐在书房内,案上铺满了各种劄子与名册,他的目光在其中穿梭,寻找着合适的人选。他要在这些名字中挑选出最适合赵瑗的玩伴,让他们一同成长、一同学习、一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赵官家也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人才的汇聚与培养。因此,有了儿子提供的前世记忆,赵玖挖掘并提拔了许多才俊,让他们得以在各自的领域施展才华。不只是为儿子挑选伴读,更有不少人被当今任命为东宫属官,专门辅佐赵瑗。

而这些人最令人瞩目的,便是年方弱冠、新婚燕尔的起居郎兼军事统计司郎中虞允文,赵玖将他任命为东宫讲读;本该随父南下的岳云也被赵玖留在东京,封为带御器械,平日里专门负责护卫赵瑗的安全;而与赵瑗年岁相仿的岳雷则成了赵瑗的伴读。

赵瑗对爹爹的安排十分满意:岳家兄弟自不必说,赵玖对岳飞极为爱重信任,更是将其引为同心同德的同志;赵瑗自前世便极为仰慕岳飞,今生岳飞又成了他的老师,而岳云岳雷亦与赵瑗情同手足。赵玖之所以在岳飞离开汴京后才令岳家兄弟进驻东宫,是因为以岳飞一直以来的自谦低调,肯定会出于避嫌和示范的考虑而拒绝。而赵玖作为皇宋国朝天下万民的君父,且岳飞远在洞庭湖平叛鞭长莫及,如今此事已成定局,就算反对也没办法了。

而虞允文,这位在赵昚前世恢复中原事业中的得力助手,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勋绩卓著。前世在采石之战中,是他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使宋朝转危为安。于赵瑗而言,前世他们君臣共同致力于恢复中原的事业,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位文武双全的丞相对他的忠诚和支持也是不言而喻的,虞允文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为他排忧解难。然而天不怜人,这位一心北伐也有君王鼎力支持的重臣却没能逃过生老病死,不到两年就卒于任上,成为一大憾事。

那时赵昚也认为虞允文自甘堕落雄心不再,为此心中颇为衔恨,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在埋怨虞允文迟迟不肯出兵,耽搁了北伐大业。直至淳熙四年赵昚在白石进行大阅兵,看到个个兵强马壮,军威严整,这才明白虞允文的良苦用心。可那时的他也在一次次打击下不再奋起,已经没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而在虞允文死后,朝中再也没有出现像他那样名声卓著、坚决主战的重臣。

这一次不一样了,赵瑗在内心深处默默告诉自己。我们会共同走过这段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而几个年轻人也如赵玖所期待的那样,他们与赵瑗志趣相投,彼此间的相处也日益融洽。有时在练武场上,岳云尽心的教赵瑗骑马射箭,一招一式都透露着严谨与专注。而虞允文则在一旁耐心的为岳雷指点功课,尽管岳雷因为开蒙较晚,学习起来都有些吃力,但虞允文从未有过丝毫的不耐烦。

有时是在书房,赵瑗与虞允文一起深入探讨时事政治,他们的声音虽低,却字字珠玑,透露着对未来的深思与规划,岳家兄弟则静立一旁,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有时则是几个小的缠着虞允文,让他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小吴埽之战。每当这时,虞允文总会放下手中的事务,耐心地为他们讲述那段历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已经被那段故事深深吸引。

每每看到儿子与虞允文、岳家兄弟等人其乐融融的情景,赵玖心中亦不免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些年轻人将会是这大宋江山的未来和希望。

不过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建炎六年①五月,岳飞率御营前军平定了南岭一带的诸多叛乱,而当他领军北归,途经江州之时,汴京城内的议和风波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即便和议最终没有成功,岳节度的心中却依旧如前世的此时一般惊怒交加。

在上一世,和议的焦点集中在那令人瞩目的“二圣南归”之上。即便岳飞心知肚明,在这位与他同心同德、同道同志的官家几乎垄断所有军事大权的情况下,二圣的归来,也绝非能够撼动当今圣上皇位的变数。然而,这样的变动无疑会给官家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与伦理的考验。

那些心怀叵测之徒,必会借机以二圣为旗帜,试图逼迫官家向他们妥协,制造更多的纷争与动荡。而对于官家而言,在本已繁重的政务之上,又需面对清算父兄遗留下来的种种积弊,这无疑会增添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岳飞虽有心报国,却也深感无力。

所幸的是,最终和议虽成,却是金使全盘答应宋廷条件,将靖康之变中掳走的全部俘虏悉数归还,更以京东五郡作为和平的诚意,只为求得与宋国之间的战火能够彻底平息。这一举动,无疑标志着宋金之间攻守之势的彻底逆转,犹如日月更替,乾坤倒转。

曾几何时,宋国在金国的铁蹄下颤栗,卑躬屈膝,忍气吞声。然而今时今日,那些屈辱与痛苦已化作历史的风尘,被岁月轻轻抹去。宋国如今已挺直脊梁,昂首站立,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便是那二圣与众多北狩宗室终于得以南归,他们的归来却并未在官家的心湖上激起一丝涟漪。官家行事果决,如同快刀斩乱麻,毫不留情地代太宗一系的所有皇帝颁布了罪己诏,将他们的罪行一一罗列。此举不仅彻底否定了二圣及其子孙在法统上的合理性,更是昭示了朝廷坚决与金抗战到底的决心与立场。

随后,官家又从太祖一脉中过继了太祖七世孙赵伯琮为己子,并郑重其事地立其为太子,改名赵瑗。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太宗一脉的彻底清算,也是太祖血脉的重新崛起的开端。

自此之后,诸事皆朝着更为光明的方向徐徐展开。官家一生致力于桑树鱼塘,修补黄河,让百姓安居乐业。他矢志坚定,驱逐外侮,力主恢复中华之荣光,让四海之内的邦国皆臣服于大宋的威仪之下。

四方来朝,万邦来贺,官家的威名远播,声震寰宇。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成功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宋开创了建炎之治,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自此,大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时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