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上和社会上对商人的歧视,如齐朝法律规定“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绸纱。”把控社会舆论的文人士大夫也大多将商人塑造成重利忘义,只懂小聪明不懂大道理的小人形象。
(2)对于人口流动的严格限制,齐朝禁止人口在无路引的前提下随意流动,尤其是长距离的流动,一旦发现就要严惩。这使得城镇和农村的人口难以往来,城镇的市民人口难以得到补充,城镇和农村的商品交换也受遏制。不过由于现在已经是王朝晚年,人口流动限制早就名存实亡了。
(3)朝廷劫掠式的剥削,服务于权贵上层阶级的工商业是固定工商业的核心,而齐朝采用“任土为供”的政策,直接向地方强制摊派生产配额,具体弊端前文已经提过此处不再赘述。
(4)地方官僚的盘剥,商人作为没有功名加身的人口,就算再有钱,政治地位也不会比农民高。试想一个一身是钱,但偏偏随便一个小官就能踩一脚的人最终会落得什么下场,那只能是被吃干抹净。为了逃避官府的吞食,大商人往往沦为了官僚的附庸,每年需要向地方官上供许多钱财,才能保住自己的产业。许多官僚也利用自己手上的自带特权的比较优势去排挤其它商人,成为了儒商,这些儒商靠的可不是经营能力,而是手上的权力。
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商人基本成为官僚随意揉捏的玩具,大量的财产也无法变成造反的本钱。商业的缺乏发展也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多一个工商业人口,就多一个需要吃饭的嘴;多一个农业人口,就多产一份粮食。社会上的缺粮情况减少了,虽然国民总产值可能降低了,但稳定难道没有大幅提高吗?
实际上对比之前的朝代,吴朝的抑商政策有所放松,类似于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这样的政策并不存在,工商业即使顶着重重盘剥也能够持续发展。
当然这个政权的制度也存在非常差劣的地方,其中造成负面影响最恶劣的就是财政制度。吴朝在早期多次滥发纸币,完全破坏了纸币信用。
官营的金融业方面一片白纸,政府对消费品部门的国营化建设搞得不是非常好,不像前郑朝和随朝那样可以通过大量的官营垄断榨取民间财富。
税收方面过渡依赖人头税和土地税,这两个都因为瞒报人口和土地的现象使得征收时存在较大误差和腐败空间。也使得财政过于刚性,一旦遇到危机就得增加地税,这可能会导致农民造反,进一步加大财政缺口。
造成负面影响第二大的则是宗室管理制度,由于该朝代出现过藩王造反夺权的事件,因此对于宗室非常警惕,采用花大价钱恩养,但不允许从事各类工作甚至是行业的政策。王爷的嫡长子还是王爷,其它子嗣也有爵位,皇帝生多少个儿子,就有多少王爷。这样不断迭代下来,就是拿国家的财政养一堆毫无价值的造粪机器。虽然其它朝代的宗室也大多是造粪机器,但这个朝代造粪机器的数量制度和供养消耗是最大的。
其余如内阁制、朝贡贸易等制度也各有特色,但这些制度后续会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出来,因此无需赘述,具体军事制度会有专页继续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