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运粮军这样的次要军种,吴朝的军队可以简单分为京营、卫所兵和镇戍营兵。
先说京营,两京京营分别驻扎在顺天和应天府,军队总人数超过20万,以北京京营为主,主要负责拱卫两个首都。
京营的基层士兵主要来自各地班军、京畿卫所兵和募兵,每年领取高额工资(理论上),装备有吴朝最好的武器。与其他部队不同的是,京营的高级职位主要由宦官和勋贵出任,这导致他们的腐败程度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吴军。贵族们利用职权倒卖军中物资,差使京营士兵,将军队搞得乌烟瘴气。到了如今,就连拱卫顺天的北京京营也已经失去一大半的战斗力了,放在吴军中大概能上二线。
再说卫所兵,卫所兵由来已久,以军屯作为建军的核心理念,职责是守护地方。卫所兵的兵源全部来源于军户,官府给予军户屯田地和减税特权,换取军户中每家抽一丁服役。该丁服役时的薪水则从屯田的农业产出中抽取,朝廷也会以开中法这样的政策来人为降低军队生活成本,以达成补贴的目的。
时至今日,各地的卫所屯田已经被大半侵占,大量军户逃亡,再加上官府腐败,组建足额的部队已然是天方夜谭,大量部队都已经沦为了数字化部队,整只部队一半以上的士兵只存在于数字上,一打仗就消失不见。
最后说镇戍营兵,镇戍营兵制度的起源也很早,主要指责防守边关。毕竟边关入侵者不比盗匪暴民,他们数量庞大战斗力强,不是一个个卫所单独抗扛得住的。为了统合卫所的力量,吴朝建立了许多边镇,如蓟镇、辽东镇。这些边镇委任总兵统辖,负责抵御外敌入侵。
营兵主将一般由优秀可靠的地方军官担任,兵源则从地方卫所兵中补充。如若卫所兵不可用,也可以花钱招募募兵。由于卫所制的崩坏,募兵尤其是外族募兵在边镇已经愈发常见。
边镇作战耗资巨大,绝非卫所屯田所能补给,朝廷此时会额外从国库中掏钱补贴,给士兵们发薪水。只可惜朝廷的补贴本就有限,中途还会有各种贪污腐败,真正落到士兵手上的30%都不到。因此哪怕是边镇其实也是数字化部队,只不过仅存在于统计数字的士兵比内地卫所更少罢了。
吴朝的营兵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几条边境上,其中西北和东北营兵的战斗力最强,西南次之,东南再次之,和该边境受到的外敌威胁程度呈正相关。
作为吴朝战力上限最高的军队,镇戍营兵主要由标兵、奇兵、游兵、援兵、守城兵、瞭侦兵、家丁七个种类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