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寒英(柳宗元) > 第29章 碑铭(谢宁、韩愈、柳宗元篇)

第29章 碑铭(谢宁、韩愈、柳宗元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听到这样说,谢宁放下了一些拘谨,抬头看向面前的士人。他看起来五十上下,与柳刺史年纪相仿。

“我正是为柳使君而来长安。”

二人至屋中坐下,谢宁思索欧阳翼先前就与他提醒过的事,小心谨慎地将事情的原委一一说清楚,生怕有一点遗漏。

“柳州百姓在罗池边为使君立庙,庙已建成,柳州上下希望能再为罗池庙立碑。听闻韩公为使君故交,善写碑志,我今日上京拜谒,便想请求韩公撰写碑文。这是我代欧阳翼将军所书,信中是他的见闻。”

“辛苦将军一路前来,待我观之。”

韩愈接过他手中的书信,信纸展开后竟有近千字。

当他阅读时,谢宁还在一旁慢慢说下去:“我和魏忠、欧阳翼曾与使君在驿亭夜饮,使君与我们说:‘我弃于时,而寄于此,与你们相善。明年我将死,死而为神,三年之后,为庙祀我。’使君后来及期而死,果真为神,必能护佑一方百姓。”

“这是……他亲口所言么?”

谢宁感受到韩愈由信纸转而投向他的目光,那目光也显得迟疑。他与欧阳翼说到此处时也曾这样过,但欧阳翼请他务必说到这件事。他还没想好怎么回应,就听到韩愈又读起信中的字句。

“信中欧阳将军说,子厚曾托梦于他,对他说:‘馆我于罗池。’庙成之日,李仪醉酒侮于堂上,因而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谢宁便就此继续补充道:“欧阳将军说此事千真万确,李仪之死,也是庙中众人亲眼所见,绝非杜撰……韩公将此事写于碑中,也能显使君之灵,为柳州上下所愿。”

“二位将军的意思,我已知晓,若能撰写碑文,也不负我与子厚的情谊。”

“多谢韩公。”

谢宁又想起身行礼,但韩愈将手放在他臂上,表示不必。

“若是将军方便,也不妨与我说一说旧事。”韩愈缓缓收起信纸,“我只知道他在柳州,也给他写过信,他告诉我政事和奇珍,但我不能确定他真正过得怎样,就连梦得也……哦,便是刘连州,你们或许也听他说到过。他们敬我为兄,又直言不讳,觉得我何处做得好与不好,都会说出来。我们是青年相识,情谊深厚,中年却各在一方,可我总还记得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

韩愈说起这些事情滔滔不绝,让谢宁有些不知所措,但也让他很快浸入那些回忆中。面对这样的问题,他最先想到的却是魏忠在酒后的那些话。

“柳使君,他在柳州有太多事要做,他太劳累了。”

“是。”

“但他做得很好,人们愿意相从,都说:‘若不化服,我则非人。’”

“于私交而言,他待我们都很温厚。”

“他想回长安。”

这都是谢宁在州中所见所闻,也不只是出于一名部下对长官的回忆。

“他在这里长大,几经辗转,如何不念……他少时才学甚佳,谁知后来仕途遇挫。”

韩愈合上双眼,面容变得有些哀戚。

“我没见过柳使君过去的样子,但如果他能一直留在京城,想必也更能施展他的才干。”

“是,不过他后来也留下不少好文章,在柳州亦为楷范,我明白,他还是想那样做。”韩愈长叹一声,“再说下去,若梦得他们在,或是又要辩我……他们最不愿见到那些事都变成憾事,我也一直知道他们的看法没有变过。”

“既已成过往,韩公……”

二人同时陷入了一阵沉默。

谢宁想起自己身上还带着一件重要的东西。

“这是柳州的新茶,赠与韩公。”

他打开小罐,其中果真茶香清逸。

“柳州故人拜访,也向柳家小娘子问候一声。”

韩愈微笑道:“好。”

谢宁离开京城前特意经过了灞桥,飞扬的柳枝拂过他肩头。他的怀里有韩愈亲笔所书的《柳州罗池庙碑》,他会带它到柳州去,刻在碑石上。它会永远地留在柳州,百代传扬。

江水在他面前流过,就像生命的长河。

生命的长河,不息、不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