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武陵曾为柳宗元弹奏过一曲《秋思》。
那时潇水在初秋的夜里笼着沉雾,琴音如风似的,随细雨飞入飒飒的竹叶。
都说永州多逐臣,柳宗元也在夜雨里听出朱弦上流露的激越清寒,算是他们共同的心曲。
吴武陵在那夜后经常为他弹琴,引他为世间难得的知音。但武陵后来才知,他幼时也喜好过音乐,和姊姊观琴谱、习琴曲,年岁稍长又嗜诗、书,都学得很深,抚琴却放下了些,向来说出嫁的姊姊比他弹得更好。直到他与自己同贬永州,共听琴曲,才觉得好像又回到了幼年。
机缘巧合之下,柳宗元在柳州的家中又置了一张琴。
这张琴是他长姊的,长姊逝后留给了他的外甥女崔媛,她们都爱抚琴,而且都是善抚琴的女子。他作幼弟时,就听姊姊在闺中弹奏,她最爱弹《游春》《渌水》。媛儿也像她那样聪慧,指尖下流出都是美妙的琴音,如愚溪水一般。
柳薛的亲事是由他结下的,她要嫁到薛家时,他作为看她长大的舅父,心里固然有喜悦之情,可经历了这十多年,他当日回想的却是《诗》里那首《燕燕》,他与姊姊在母亲膝下听到的那首诗。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媛儿和她的姊姊一样,在她们出嫁后,他很少再见过她们。
某月,她问安的书信突然断了,他猜测是她有孕在身,不方便行动,正想寄些东西给她,却在那几日收到薛巽手笔,听闻她已在产后亡故。
薛巽的信写得很伤心,使者随之送来的还有媛儿的琴。薛巽说是她坚持要送给舅父的,于是这张琴又流转到他面前。他那时悲痛得也想过一些重话,薛巽只是伴她几年的丈夫,未必会知晓闺中的她从小到大是多么卓然的女子,也未必如他这个舅父了解她。
媛儿三岁知让,五岁知戒,七岁能女事……闲时弄笔札、鸣弦桐、讽诗骚,无不精通。
他也想怪自己,没有好好照顾她,可是都已经无可奈何了。
姊夫离世那年,崔家这几个孩子来到愚溪投奔他,尚有媛儿和几个弟弟。后来卿郎早夭、长姊又逝,一家人几乎凋零丧尽。
柳宗元只能常常拂拭琴身,审音调弦,让这张琴永远保持着清越的乐声。只要琴音还在,他们就会永远在他身旁。
他闲坐也弹起了《蔡氏五弄》,仿佛在回顾自己的一生。
昔年蔡邕入青溪访鬼谷,观山有五曲,制五弄。中曲深邃岑寂,为《幽居》;北曲猿鸟所集,为《坐愁》;西曲灌水吟秋,为《秋思》。
琴曲如他的身世。《幽居》是他谪于零陵,访山林、居愚溪,独自在回风里细数南涧中的寒藻。他后下柳州为刺史,朝游暮归,与春猿秋鹤为伍,如此宦情羁思是为《坐愁》。《秋思》是当下的季节,一曲终毕,他只独坐琴旁。
不过,柳宗元没有在孩子面前弹这些,虽然不知自己是否已经技艺生疏,但他会为他们弹《游春》《渌水》,或是其他琴曲。
长安的春日是美丽的,即使他们只有过一瞥,也如此难以忘怀。长姊在案前弹奏《渌水》的身影换成了崔媛和他,席旁聆听的亲人由二姊和他变成了他的孩子。他弹得很温柔,孩子们依次坐在他身边,脸上都是微笑。
眼前孩子的面容却勾起他深深的愁绪。姊姊们一个十岁,一个八岁,弟弟今年才四岁,他实在不舍。如今他尚有薄禄可以养家,日日看到亲人们的身影,但经历那回几近死亡的重病后,他不得不忧虑起身后之事……那是他望不到的未来,他不忍他们也经受崔家的苦痛,一定要为他们寻到可堪托付之人。
朱弦上流淌着一道自长安来到柳州的河水,他驻足观瞻,不知它为谁流下。
如此宦游的无奈,让他彻底理解了当日的崔敏。
黄昏时分,家里准备了丰盛的晚饭。柳州真正的秋日总是比京城晚许多,甚至比永州也要晚些,如今还带着些许夏日的炎热。但是家里依然照着北方的时令,备了一盘新鲜的蟹。
这些蟹是涨水时顺着江水一同涌上的。聪明的农户趁着这时布网,就能收获许多鱼蟹河鲜。虽然这河蟹的个头比别处小些,未必能使食客尽兴,但柳江水好,也将它们养出了非同一般的滋味。
零陵有潇湘二水,柳宗元在那里生活常常有河鲜作餐,来到柳州后也如此。不过他还未曾料到,虾蟆在柳州也能作食材,而且烹饪后确实很美味。他给远在潮州海滨的韩愈写过信,韩愈又专为此写了诗。看到“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这样的句子,他再想象韩愈平日说话的语气,不免会为之一笑。
虾蟆的确不好说,但螃蟹还是被亲人们共同喜爱着的。
满满一盘橙黄的蟹,好像一桌都流溢着鲜香。众人各拾了一只到手中,孩子们都喜爱选大只的,大人们也都彼此心照不宣地留着。可偏偏吃蟹与吃别的不同,还需几分运气在身上。壳里有蟹黄的已经十分鲜美,若是谁又得了满黄的就更走运了。
宣儿揭了蟹后,又看看一旁姊姊和阿娘手里的,就觉得自己运气不够好,蟹黄只有一点点。卢遵在斜对面见着她这失望的眉眼,笑着请慧娘帮忙递了自己这只给她。
“宣儿,这只全是蟹黄呢。”玉娘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