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寒英(柳宗元) > 第9章 长安

第9章 长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见过柳先生。”

这位李郎看起来才二十多岁,比宗直还小些,身上着了团花纹的袍子,像许多正读书仕进的京中公子。

“有劳李君相迎。”

李郎请他进入,一边笑道:“家父早前料想过先生会回来,便嘱我定要前来迎接。”

柳宗元有些意外:“多谢令尊。”

“先生不必客气,家父从前在朝时,识得先生座主顾尚书,家父和顾尚书都说先生极有文才。”

他心中感慨,蹙起眉头,顾尚书……说的应是贞元九年知贡举的顾少连,可在他被调到御史台那年,顾尚书就已离世。他方才又听门外家仆说,李家也只有几位少主人在当家了。

柳宗元和李郎走在廊下,雪青色的披风随他走动微微振起。

门内景象出乎他意料,或许是这几年都有人家在住,旧宅比亲仁里的好像还要更崭新些。

李郎为他娓娓道来:“几年前,家兄升任比部郎中,打算迁居善和里,恰好听闻这里有位郑氏主人想售宅,屋中有书三千卷。父亲喜爱藏书,我又正谋功名,一家人便相中此屋,后来询问才知是先生家的旧宅,与先生相见真是有缘了!”

“我在永州多年,亲故捎信过来,才知晓这里已经换了三回主人。”柳宗元轻叹道,“今日再见,宅院、花木……还似当年。”

正中的主屋、两边的厢房、角落的灶房和柴屋……即使他闭着眼,好像也能想象它们的方位。道上应是被后来的主人新铺了石径,老梧桐树还未被砍伐,树下的桌上置了一盘棋。

李郎听得他的心绪,便道:“家父珍爱屋中藏书,离世前也不忘吩咐我们爱护,不如与先生过去看看吧?”

他颔首以示谢意。

藏书的屋子在阴凉通风之处,靠近北边。门旁的家仆见二人过来,便躬身随行。

屋内宽阔,弥漫着芸香。几个大书架子列于其间,书轴、书卷难以计数,牙签错落犹如星辰。旁边还围了几个书箧,用来装其他的书。

这三千卷书曾是御赐,在世家中也十分可观。

“我家族人和好友偶尔来借看,其余的书都还在屋里。”李郎看到屋中一角忽而道,“哦,我想起来,郑氏主人说,有年家里招了鼠,咬坏了一些纸,他家拿去补缀过。”

柳宗元看到眼前书卷,已知这些后来人家是惜书之人。从前他猜想过,这些书是否早已被转卖、丢弃、毁损……

李郎走到书案旁,拿起一卷书翻开:“这些书里还有批文,是先生留下的?”

他看见自己从前还较稚嫩的笔迹:“从前在家得闲时写过一些。”

李郎回身笑道:“我读时也参照着,还想请教请教。先生才学甚好,门下有学生么?”

他亦微笑:“我无意承师名,但若李君相问,我必尽己所能。”

“先生愿意便好,当下确是不兴师道了。前几年长安城里倒是有个先生,说要为师正名,学馆书肆里无人不知他……那文章写得是好,可也招致了不少闲言碎语。”李郎手持着书,靠在胸前。

他又笑了一声:“你说的……可是昌黎韩退之?”

“正是,先生也识得他?”

“他是我多年的好友,只是我才回京,不知他近况如何。”

“那我再说些京中事与先生听听……”

李郎邀柳宗元至前屋相谈,备了茶水,二人谈得尽兴,直至日色渐昏。柳宗元赶着在坊门关闭前回去,便向李郎拜别了。

他回望曾经的旧宅,裹紧了自己的披风。

二十年前,有位年轻的进士从这里打马经过。因他年少登第,众人将他推举为当年的探花使。他寻过诸坊,又去了杏园,被花香沾了满衣。他的父母、姊姊、姊夫、族亲都在亲仁里的家中等他回去……

夕色铺上窗棂的时候,他才踏进家门。

院内,柳宗元问了那日吩咐过的家仆:“今日的书信都送出了么?”

“都送了。”家仆躬身,“早上杨家遣人来过,还有韩家也送了信,信放在书案上。”

他侧头道:“韩家?”

“是,那使者说现居城北的,但也没再多言。他家主人吩咐他务必快些送到这儿来,他还赶着回去复命。”

他思忖“杨家”自然是他岳丈杨凭一家,前日他才又致了一回问安的帖子。可论后者,因他结识过不少韩氏族人,交情也不浅,若不闻籍贯和排行,他一时还真不敢笃定此人是谁。

柳宗元进入书房,坐在书案前,取出信阅读。当在一行行字的末尾,看到熟悉的“泰白”时,他不由一笑。

南阳韩安平。

才回来没几日,他听说玄都观正是花繁似火,便要邀他们一同赏花叙旧。

趁烈、趁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