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殿下她过于纯情 > 第2章 衔冤

第2章 衔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老师。”她接过帕子,清凌凌的眸子与周湘对视。

“殿下身子可康愈了?”周湘慈和地笑着,不知何时,这位以聪颖绝色而名噪一时的女相已是鬓染白霜。

“太医说已无大碍。”李愿答道。

“那就好。”周湘顿了顿,欲再说些什么,殿外先传来了声响。

是两个太监抬了一扇红木落地屏进来,搁在殿厅一侧,而后又有七八名宫女,捧着铜皿,脸帕,发梳,妆奁等物鱼贯而入。

弘德帝没一会儿也回来了,他身后,未闭紧的门扉外是跪了一地的宫人,个个面色惶恐。

“好了,允慈去屏风后,几位爱卿继续。”弘德帝在案后坐下。

李愿递还了折子,到折屏后落座,任由宫女为她擦发洁面。

折屏的另一面,都是久历宦海的人精,一眼不敢看向屏风,只盯着地砖说话,甚至将李愿还未到场时所说的言论又复述了一遍。

其实只是一个知县错判的案子。

江州荣城的知县几月前受审了一桩命案,为图年底上报时资历好看,将两名嫌犯屈打成招,匆匆定罪。

含冤的两名嫌犯也有血性,给家人送了血书后,前后撞墙自尽。两家人拿着血书上告知府,江州知府却收了荣城知县的好处,将此案瞒而不报,还威逼利诱叫两家人烧毁血书。直等冤案闹得满城风雨,连刺史都知晓后,他才意识到大事不妙,连忙令人擒了荣城知县,又将案情呈送入京。

那名知县错冤人命,定斩无疑。而江州知府如何处置,才是几位大臣今日在此的缘由。

江州知府崔汾,生母是安成公主,弘德帝的亲姐姐,生父是勇武侯崔化弼,大半辈子都在为大梁镇守西凉。

一面为法理,一面为人情。

周湘与江州刺史以为应顺民意重惩崔汾,左相并兵部尚书却认为可以法外开恩。另外两位尚书则如墙头草,一会儿说严惩,一会儿又说“孰能无过”。

李愿静听了半晌,终于等到弘德帝问她的意见。

隔着折屏,众人看不见李愿的神情,只听见她微凉的声线传出,“受贿徇私,失监失察,深负皇恩。儿臣以为依大梁律,崔汾罪当下狱,徙三千里。”

此话一出,殿内寂然。

满朝皆知皇太女愿重仁德,敦厚纯善。往常弘德帝不想深究或有意饶过谁时,便会问李愿的意思,李愿为其求情,宏德帝也就顺着台阶下来了。

今日议到一半,弘德帝传召皇太女,殿内众人就大致明白了结果。没成想,皇太女这回不配合了。

“崔汾是安成公主与崔将军的爱子,身上到底流淌着一半皇室血脉……”左相曹景锐先站了出来,为崔汾求情。

后又有兵部尚书道:“崔汾赴任不满一年,此事怕是遭了小人蒙蔽,何至于流放千里。”

周湘则道:“崔汾在江州惹得民怨沸腾,若不按律判处徙刑,只恐大梁律往后就成了一纸废文。”

殿厅上众议纷纷,弘德帝少了李愿给的台阶,又不想传出偏私之名,只道,此事等崔汾押入京城后再议。

众臣知道再争下去也是无果,只得告退。

朝臣散后,弘德帝又将宫女一齐屏退,让李愿出来说话。

“崔汾一事,非朕故意偏袒。只是如今扬州、交州海寇侵扰,幽州以北又有乌朔虎视眈眈,西凉实在不宜再起纷争。”弘德帝摇头道。

勇武侯崔化弼在凉州前前后后带了近二十年的兵,在西凉军里威望不小。他若因此事生了异心,不说是否会起叛乱,就是找一位能压过他的将领接任兵权都难。

左相等人也是因为这一点,才极力劝阻弘德帝治罪崔汾。

而李愿又怎会不清楚,她甚至知道,不论崔汾最后下场如何,经此事提醒,弘德帝必然不能容下崔化弼了。既然崔家早晚会被清算,是早是晚又有何区别。

至于弘德帝当下的顾忌,李愿垂下睫羽,淡淡道:“儿臣愿守西凉。”

弘德帝一愣,而后断然拒绝,“朕知你是想为朕分忧,但你乃大梁储君,怎有储君去守疆域的道理。”

储君不能守疆吗?

李愿想起凉州的风沙与孤城,不由闭了闭眼。

为何她却顶着皇太女的名号,为大梁守了三年凉州?

最后,守来了母后于凤仪宫中自焚,守来了一份赐死的诏书,一壶鸩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