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长孙无忌感到自己眼前的陇西各家是这样的陌生,他们是怎么可以置陇西的百姓于不顾,他们为官是怎么可以这样无视江山社稷?这就是为官之道吗?这就是自己长久以来扶持的关陇士族吗?
在长孙无忌的眼中,关陇士族是忠于先帝的,这是大家的忠,虽然先帝驾崩,大家对李治颇有微词,忠心少了一些,但长孙无忌依旧可以无愧的说大家忠于先帝,都是先帝的忠臣,可是现在李治放下尊严和自己的臣子借粮赈灾,大家就是这么做忠臣吗?还有就是大家生活在关陇这片土地上,却对关陇百姓的旱灾视若无睹,这是不是不义?长孙无忌不知道陇西世族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忠不义的。
长孙无忌恍然到自己在李治继位后扶持关陇士族想要稳定朝堂,结果到头来却是为李治创造出了一个尾大不掉的困局,这些“值得信赖”的关陇世族却是站在了李治的对立面,难道这就是李治和自己有分歧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一直以为是李治不懂大家的忠心,现在看来大家毫无忠心可言,都是一群自私自利的人!所以陇西世族现在坐大是自己的错?
没有什么比看着自己养大的东西是一只白眼狼更让人自责,长孙无忌看着眼前的陇西世族各家就是这样的想法,所以他要改,知错,就改!
于是长孙无忌点头道:“好,既然如此,那就按大家说得来,捐粮来换褚遂良的赦免。”
再坐的人闻言皆是一喜,长孙无忌能这样解决这件事对大家来说无疑是上上之选,为李治捐一点粮食大家都不放在眼里,又能换到褚遂良的赦免,这不说空手套白狼也差不多。
于是在第二天的朝会上,李治看着胸有成竹的长孙无忌,以为他已经替自己做妥当了这件事。
结果李治等到的不是长孙无忌的肯定,而是关陇士族多位官员的诉苦,皆是说今年大旱,自家也是颗粒无收,现在家中已经艰难度日,即使这样大家对皇上停放俸禄也是毫无怨言。
只是在听了监国大人说皇上想要和大家借粮的事以后大家只能表示力有不逮,有心无力,不是不借,实在是家中已经没有余粮,但作为皇上的臣子,大家愿意为皇上排忧解难,于是大家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给皇上挤出一些粮食来赈济灾民,并且是无偿的捐给皇上,不用皇上借!
朝臣说到这里的时候李治还很开心,他没想到长孙无忌居然有本事说服大家捐出粮食,还不是借,这自然是极好的,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的期待,李治忽然感觉长久以来自己有些亏欠自己的舅舅。
于是李治开心的道:“众位能这么想朕很欣慰,不知诸位大人能捐出多少粮食?”
这时长孙无忌站出来道:“陇西各族共凑出粮食十万石以资助皇上赈济灾民。”
李治一愣,十万石?这个数量......
还不等李治说话就又有朝臣站出来道:“皇上,臣以为褚遂良大人被贬日久,皇上是该赦免褚遂良大人了。”
李治闻言又是一看,然后没有搭理这个人,而是对着长孙无忌道:“那赈灾的粮食缺口有多少?”
长孙无忌沉默一下道:“超过三百万石。”
李治再一愣,所以关内旱灾需要赈济粮三百万石,陇西各族在长孙无忌号召下捐出粮食十万石?
再看一眼那个想要他赦免褚遂良的朝臣,所以陇西各家这是想要用十万石赈济粮换取自己赦免褚遂良?还要美其名曰是捐粮?
什么是厚颜无耻?什么是欺人太甚?李治死死的盯着长孙无忌,这就是长孙无忌和各家联络好的结果?占据朝堂超过半壁江山的关陇各家联合起来就给自己凑出了十万石粮食?
李治感觉自己被长孙无忌戏弄了,还是他把自己当成了傻子?借粮虽然变成了捐粮,但区区十万石粮在需要三百万石的灾情面前就是杯水车薪,自己屈尊降贵,舍弃颜面和尊严到头来就是这样的结果?自己作为皇帝的颜面就是这样廉价?
李治颤抖着声音道:“好,好,你们都是朕的好臣子,监国,你觉得这十万石粮能解决灾情的问题吗?”
长孙无忌道:“皇上,朝堂的诸位大人已经竭尽全力。”
李治一个一个挨着看向陇西的朝官寒声道:“难道堂堂关陇各家竭尽全力就凑出这十万石粮食?”
陇西各家的朝臣看着李治看向自己都尴尬的低下头。
反而是长孙无忌道:“皇上,关内大旱,关陇各家都在受灾之列,家中没有粮食也情有可原。”
这样和李治针锋相对,朝臣都惊讶的看着长孙无忌,因为大家觉着当初那个强硬的监国大人又回来了。
在李治继位之初,长孙无忌在朝堂就是这样强横,不然也不会击败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还设计除掉了在朝堂唯一能和自己分庭抗礼的吴王李恪,就算是李治这个皇帝也不得不屈服于长孙无忌的意思,那时候的长孙无忌才担得起监国之名。
直到后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皇相之争中长孙无忌变得软弱,变得开始纵容李治,然后就是关陇世家在朝堂被李治打压。
好像是从武皇后进宫做昭仪开始的吧,然后长孙无忌就开始失去对李治的控制,接着一连串的事件:郑贵妃想要谋害武昭仪,李治想要册封武昭仪为贤妃,做贤妃不成就做宸妃,刘贤妃涉嫌巫蛊之事被处死,王皇后被废,萧淑妃被废,长孙德妃被弃冷宫,武皇后上位,太子李忠被废,太子改立李弘,这一系列的事在大家看来都是长孙无忌对李治的软弱,大家早就不满,现在那个强硬的长孙监国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