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238章 李治赈灾借粮朝臣 长孙监国强硬回归

第238章 李治赈灾借粮朝臣 长孙监国强硬回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门阀家族世代传承本就富可敌国,更别说关陇世家扎根关内三百余年,在这近三百年的发展中关陇世族从南北朝的北魏形成,至隋唐始终处在权力中心,得到了最多的既得利益,他们占据了关陇最富饶的土地和广袤的山岭。

在太宗皇帝死后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关陇世家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此时的他们堪称史上最强世家集团,他们手中的粮食哪怕比之李治这个大唐皇帝也只会多不会少。

至于借粮这种事,李治也不是第一次干,在他还是晋王的时候就已经冒充过太子向世家借粮。当时并州发生蝗灾,李治代替太子李承乾去巡视灾情,最后也是在当时还是武才人的武皇后的提议下向并州王氏借粮,最终才渡过了灾情可能引发的民变,这跟后来的王皇后也有一定的因果,所以和世家借粮之事并不是天方夜谈空穴来风。

作为皇帝屈尊降贵向朝臣借钱借粮这种事也不是太离谱,越王勾践就向首富范蠡借过钱粮;史上最穷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也向朝臣们借过钱,只不过没借到,包括和他的岳父周奎借钱也没借到,就这样大明朝就亡了,崇祯成了亡国之君,朝臣们的钱落到了李自成的手中;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向朝臣借过钱,清末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向晋商借过钱。

还有一点是关中旱灾,并不是天下大旱,所以在关中之外李治手中还有粮食,只是受限于关内水陆运输皆困难,这才让旱灾变得更加严重,李治向关陇士族借粮这属于江湖救急,并不是有借不打算还,当初和并州王氏借粮,后面还了一个皇后,虽然王皇后最后没落得什么好下场,但那也是她自取灭亡。

所以在长孙无忌回来之后李治就向他提出了自己打算和关陇世族借粮的事。

长孙无忌有些错愕的看着李治,这还是他认识的李治吗?他知道李治以前和并州王氏借过粮,可是那时候的李治和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的李治只是声名不显的晋王,他的面子不值钱,但现在的李治却是天子,天下就数他的颜面最大,但现在李治却能放下身段和面子屈尊降贵的和朝臣借粮,这需要多少的心理建设,需要迈过多少的心里坎坷长孙无忌是知道的。

还有就是,哪怕长孙无忌嘴上不说,但在他心里明白自己这个外甥和自己这个舅舅已经有分歧很久了,也许是从武皇后做昭仪开始,也许是对高阳公主和李恪的处置,也许是更之前,李治已经对自己很久都不示弱了,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已经“冷战”很久了,但是现在李治却懂得放下一切来跟自己借粮,拿得起放得下,李治这是不是又长大了?长孙无忌不知道,心中却有一些来由不明的欣慰。

并且长孙无忌也不得不承认,李治这个和关陇士族借粮的办法的确是解决眼下关内旱灾最好的办法,长孙无忌自己就是关陇士族的一员,他知道以关陇世族的底蕴是可以拿出一些粮食来江湖救急的,现在既然李治已经对关陇士族示弱,就不只是示弱这么简单,也可以当做是一场交易,在朝堂的利益上李治是必定需要对自己的“债主”做出让步,甚至,长孙无忌这时候也想到了被贬在外的褚遂良,如果这一次是一个机会,让李治赦免褚遂良也不是不可能发生转机。

还有一点长孙无忌也认识到,关陇士族扎根关内,这里就是关陇士族的大本营,所以关内之事也是关陇士族之事,现在关内大旱,民不聊生,关陇士族也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在这样的衡量之下,长孙无忌觉得借粮食给李治是很好的选择。

于是长孙无忌就向李治答应了这件事,并且表示会以自己的身份去联系关陇士族达成这件事。

李治看着自己的舅舅,心中一动想要说出什么话,他想要说“谢谢”自己舅舅的话,可是话到了嘴边却又咽了下去,只说了一句:“有劳监国了。”

长孙无忌也领命而去,这时候李治才发现自己舅舅以往笔直有力的后背现在似乎有些弯曲了,头戴的冠冕之下已经可以看到舅舅花白的头发,长孙无忌在李治看不到的地方,苍老了许多。

只是这件事却超出了长孙无忌的控制,在他回到自己府上的时候先是召集了自己的儿子。

长孙府夜里的餐桌上,是长孙无忌诸多得到父亲召集的儿子,虽然关内大旱,但这丝毫影响不到长孙家餐食的豪华盛宴。

在宴席上长孙无忌说出了皇上想要向关陇世家借粮渡过旱灾的事,不曾想却没有得到儿子们的支持,有的儿子道:“父亲,关内大旱,民不聊生,这是皇上的事,不是我关陇世家的事,皇上想向我们借粮,这不是一个小数,只怕是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啊(一个典故:晋惠公时晋国遭受大灾,于是就向秦国借粮,当时的秦穆公就把粮食借给了晋惠公,结果第二年秦国发生了灾荒,秦穆公就向晋惠公借粮,却被晋惠公拒绝,这就有了晋惠公借粮——有借无还的典故)。”

长孙无忌的另一个儿子道:“父亲,天灾无情,我等固然不忍心百姓遭受旱灾食不果腹,可是谁又能说旱灾会马上结束呢?父亲,旱灾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这是谁都预料不到的,我们还是应该先照顾好自己才是正理,至于借粮之事,手中有粮我们才能未雨绸缪,把粮食借出去实属不该,不只是我们,只怕其他家也不会同意父亲的提议的。”

另一个儿子也道:“是啊父亲,借粮之事一定是关陇世族众家一起商议才是,这时候我们也不能做出头鸟,毕竟粮食就是各家的命脉,这不是父亲一个人能代表的,还是要看各家的意思才对。”

长孙无忌愕然的看着自己儿子们的反对,按他本来的想法是想和自己儿子们商议一下出多少粮食才合适,毕竟外面灾民食不果腹,自己家的伙食依旧“堪称丰盛”,但他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儿子们齐齐的反对,这还真是出师不利啊,但长孙无忌在家内威严无比,他脸色一沉其他的儿子就不敢再说话,可是看脸色也不是十分同意自己父亲的想法。

之后长孙无忌不再顾忌儿子们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拜帖送到了陇西世族各家,陇西世族各家在朝内都有官职,长孙无忌认为他们至少都会卖自己几分颜面。

然后就是陇西世族各家在长孙府上的一聚,这时候大家还不知道长孙无忌把大家聚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但长孙无忌是监国,是百官之首,大家的确会顾忌他的几分颜面。

只是在长孙无忌说出皇上想要和陇西世族借粮赈济关内的灾民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回应,而是一片安静,虽然大家没有立马反对借粮,可是沉默肯定不是代表默认。

良久之下才有人开口道:“监国大人,关中大旱这是朝廷和皇上的事,不止于让我们陇西世族来独身应对吧。”

长孙无忌道:“皇上只是想要借粮,而不是让大家捐粮,我等皆在关内起家,怎能对关内发生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无动于衷,这样我们陇西世族以后还怎样在关内立足?不怕被人耻笑为富不仁吗?”

还有人道:“监国大人,关中旱灾非同小可,这不是三点两点粮食就能解决问题啊,我等家中就算略有存粮,但依旧在艰难维持家族裹腹,哪来的余粮再去借给皇上赈济灾民,不然我等自己不会开设粥棚接济灾民吗?都不用皇上开口借粮。”

然后有人附和道:“是啊监国大人,关中大旱,我等家中田地也是颗粒无收,家中属实是没有余粮啊。”

这些人说到这里长孙无忌就知道了他们的心思,那就是不想借粮给李治,他的儿子说的其实也对,在大旱中粮食就是各家的命脉和底蕴,他们怎么会把自己的明白借出去。

无奈之下长孙无忌道:“这一次不只是借粮,我们还可以和皇上做出交易,用我们的粮食交换皇上赦免褚遂良,难道大家都不想褚遂良回到长安吗?”

陇西世族为官之人都知道褚遂良对陇西的重要性,来济和韩瑗已经几次想要李治赦免放归褚遂良都不得成,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大家自然心动,可是用自家的粮食换回褚遂良的仕途,即使这样的交换很诱人,但依旧难以打动他们,再说了刚刚大家才说了家中无粮,这时候就能有了?

于是有人道:“如果褚遂良大人能回归朝堂自然是朝堂之幸,也对我陇西世家有好处,这样的话,我们各家倒是可以无偿的捐出一些粮食,也不用皇上偿还,也算是为旱灾出一份力,监国大人认为这样如何。”

长孙无忌听到这里一阵心寒,借和捐哪是能一样的,借了虽然需要还,但可以借很多,比如你想借一千两银子,而捐的话,那就是别人只愿意给五十两银子,虽然是白给,不用还,但这就是一种婉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