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四大妃之二,后宫里曾经的杨淑妃娘娘和燕德妃娘娘从新出现在大唐的长安城,这是让很多朝臣都感到震惊的事。
因为按照惯例在太宗皇帝驾崩之后他的后妃们也各自走的走,散的散,有儿子的投奔儿子,比如燕德妃,她的儿子是越王李贞,她就是越国太妃娘娘,如果吴王李恪没有被牵连进高阳公主的谋逆之中身死,那杨淑妃就会是吴国太妃娘娘,或者跟随另外一个儿子李贞的蜀国太妃娘娘,可惜李恪和李愔被长孙无忌一死一废,杨淑妃虽然辈分还是太妃,但成为吴国太妃还是蜀国太妃都不合适。
还有的没有儿子的妃嫔则被送入感业寺做未亡人等死,比如曾经的武如意。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现在不只是先帝的武才人成了皇上的武贤妃,就连先帝的杨淑妃和燕德妃,现在的两位太妃娘娘都再次回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并且重要的不是二人的再次出现,而是二人背后代表的朝堂势力。
杨淑妃娘娘代表的前朝的旧臣势力,大唐唐承隋制,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废墟之上,还有很多旧势力投降过来的,这些人很多都会认同杨淑妃这位亡国公主。
燕德妃娘娘虽然不能代表很多势力,但她的儿子越王李贞却是可以代表李姓宗室,虽然现在宗室的势力完全比不上李恪、李元景和高阳公主活着的时候,可以和长孙无忌分庭抗礼,但只要大唐是李氏的天下,李姓宗室就永远是不可被忽视的一股势力。
这些朝臣,这些平时都被长孙无忌打压的不敢随意造次的人,再加上李义府,许敬宗这些久不得志的朝堂新贵,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机不约而同的站出来,站在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这是在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究其原因只能说长孙无忌权倾朝野为自己树敌太多。
在新朝打压前朝旧臣是常理,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事,所以当年在长孙皇后薨逝后就连杨淑妃自己都知道要低调行事,委曲求全,不去抢皇后之位,但能这么做的人只能是皇帝,不能是长孙无忌,你长孙无忌也是臣子,这么做算不算假公济私?
另外就是长孙无忌打压宗室的事,高阳公主和荆王还活着的时候宗室就算权力不比长孙无忌也差不到哪里,在高阳公主和荆王被处死后呢?宗室只能说是仰人鼻息,苟延残喘,哪还有作为宗室的风光?李姓宗室被长孙无忌这个外戚追着打,宗室宗亲心中得有多憋屈?
还有就是李义府、许敬宗、王德俭这些朝堂新贵,本来意气风发,结果多年不被朝堂重用,只因为自己不是出身陇西贵族,心中的怨气也是由来已久。
所以长孙无忌把持朝政的结果就是独肥陇西世族而瘦天下,举世皆敌,平时没人敢说什么,但真的到了这种有人揭竿而起的时候,长孙监国才发现自己的敌人何其多。
更重要的是现在揭竿而起的这个人是当今皇帝李治,是皇帝不满监国掌权太多,虽然首倡“废后”之人是李义府,但大家都知道李义府背后之人就是皇上,所以法不责众,现在就是站出来最好的机会。
虽然大家都预知不到这件事的结果会怎么样,但现在至少看着形势一片大好,于是退朝之后大家得知先帝的杨淑妃娘娘和燕德妃娘娘在长安马上就开始去拜访二人,拜访先帝的大妃娘娘,就算是长孙无忌知道了也无可厚非。
就连李治也以自己晚辈的身份在下朝后去看望了自己的姨娘,虽然杨淑妃和燕德妃不是李治的嫡母,但她们生的皇子是自己的同辈,李治虽然是皇帝,却也是名义上的子辈,去看望父皇的妃嫔也是尽孝心。
并且李治还是携自己的武贤妃一起出宫拜访,让杨淑妃和燕德妃都见到了十几年前这个不起眼的女子:先帝的才人成为现在的贤妃,也算是对二人现在站出来支持李治的礼遇,顺便为“废王立武”的武贤妃造势。
皇帝亲临,这更让支持杨淑妃和燕德妃的朝臣振奋,长孙无忌等人却是更显被动。
因为长孙无忌不得不迫于朝堂的声势做了一时的退步,把“废后”之事纳入了中枢议事事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治现在就是气势正盛,长孙无忌的退缩就是暂避李治锋芒,这也是杨淑妃和燕德妃的突然出现打了长孙无忌一个措手不及。
再做好造势准备后李治就“应”长孙无忌所言召集中枢七相入紫宸殿正式商议“废后”之事,中枢七相是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和崔敦礼,他们被称为大唐中枢七相。
在到紫宸殿之前长孙无忌实则已经召集另外六人在中枢政事堂议论此事,目的还是想要几人统一下立场。
崔敦礼在七相中声名不显,并且当下身体老朽,此前已经数次向李治相请想要辞官致仕,但都没有被批准,现在的崔敦礼只想自己平安无事的告老还乡,不想再招惹是非,也就开口道:“我等皆以长孙监国为首,不如监国先言之?”意思就是一会说事长孙无忌带头就行了。
褚遂良不同意道:“监国为皇上之舅,这件事若是监国大人先言,致使惹怒了皇上,只怕会影响皇上和监国之间的关系,传出去皇相不和,平白折损了皇上和监国的名声,不妥。”
崔敦礼又言:“英国公李绩将军,不管是先帝还是皇上都是最为看中的人,要不英国公大人想说?”
一直老神在在,心不在焉的李绩闻言正准备开口就被褚遂良先开口道:“司空乃国之元勋,若是说出让皇上不如意的话,只怕皇上会有责怪功臣的恶名,不可。”
崔敦礼见自己说的这不行那不行也就开始犹豫,他是早就想告老还乡,现在站出来和皇帝对着干这明摆着是一件得罪人的事,长孙无忌和李绩都不行,自己就行了?这一滩浑水他肯定是不想沾惹。
不只是崔敦礼,李绩对这些事本就一直置身事外,这也是褚遂良抢在他说话前开口的原因,司空李绩虽然同为中枢七宰相之一,但一直和长孙无忌、褚遂良都是若即若离,只因为李绩不是出身陇西世族的圈子。
可是长孙无忌开口不妥,李绩开口不可,先帝驾崩时的三位顾命大臣那就只剩褚遂良,这两人不行那就只能是他先开口说话了,不然韩瑗、来济等人也是不好张嘴。
褚遂良懂这个道理,于是开口道:“遂良是奉先帝遗诏的顾命大臣,若不尽愚忠,他日何以于地下见先帝,还有就是此事本就因我而起,如果当年不是我把武如意举荐到皇上面前,也就不会有今日的曲折和风波,(褚遂良这是说因为自己当年的举荐才把武如意从起居注馆带到了太宗皇帝的面前,这才有了武才人和今天的武贤妃。)他日因今日果,于情于理这个先开口得罪皇上的人都应该由我来做。”
这样众人也算是对此事有了一个基本的章程,以褚遂良为主,其他人附和即可,所以等众人来到紫宸殿御前的时候,李治此时也已经下定决心和舅舅长孙无忌摊开了说,既然走到了现在这一步,李治也没有了退路,不然就是出卖了杨淑妃的旧臣和燕德妃说动的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