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94章 先帝旧妃重出庙堂 李治落子宣战监国

第194章 先帝旧妃重出庙堂 李治落子宣战监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听到杨氏想要自己站出来支持如意做皇后的请求,杨淑妃“不争”的性子让她下意识的想要退缩。

“不争”是杨淑妃这辈子为人处世的理念,也是这位亡国公主自保的手段,所以在长孙皇后薨逝后,韦贵妃和阴德妃争抢空出来的皇后之位的时候,杨淑妃会自愿退出,因为她不争;所以在太子李承乾因为谋逆被废,她的儿子吴王李恪和魏王李泰都有望空出来东宫的之位时候,杨淑妃会劝自己的儿子退出竞争,也是因为杨淑妃不争,因为杨淑妃认为不争就不会输,就可以自保。

这样的选择也的确让杨淑妃安全的渡过了这两次危机,参看阴德妃因为自己的儿子齐王李佑参与到了太子谋逆之中,最后李佑被处死,阴德妃也只能自囚掖庭终老,而和李恪竞争太子之位的李泰结局也是惨淡,世人都以为李恪退出竞争,太子就会是李泰的囊中之物,却没想到半路杀出个李治成了太子,李泰反而因为涉嫌夺嫡被禁足在了均州,而提前自愿退出太子之争的李恪反而在李治即位后官拜司空,这也是得益于杨淑妃“不争”的理念,不争就不会输。

就是靠着杨淑妃这不争不抢的性子她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淑妃,贤淑,李恪也真的成了宗室中掌握实权的人,却不知这也成了李恪的祸端。不怕人找事,就怕事找人,李恪倒是不想争,但他的身份和地位却注定他不能在党政中独善其身,也就成了高阳公主和荆王与长孙无忌相争的牺牲品,所以有些事躲是躲不开的,不争并不一定代表不输,这就是世事无绝对。

杨氏也知道杨淑妃的性子,仅靠眼前的求是不可能说动杨淑妃的,当年李恪为了竞争太子之位也求过自己的娘,杨淑妃最后还是没有答应,所以还需要其他理由。

于是接着就说道:“公主殿下,臣女知道公主殿下并不想介入到这些权力之争中,可是这些东西就算是殿下想躲就能躲的开吗?当年吴王殿下和蜀王殿下怎样?他们谨遵公主教导,不争不抢,不惹是生非,低调处事,可是结果呢?被无端牵涉进高阳公主和荆王的谋逆之乱中,臣女不说公主也该知晓这都是出自长孙无忌清除异己的操弄,把两位皇子牵连进了高阳公主和荆王的谋逆之中,这样就成了长孙无忌一人独霸朝堂,这其中的冤屈是长孙无忌泼给吴王殿下和蜀王殿下的脏水,我们就算没有能力为两位皇子报仇,也该为皇子归还清名,现在皇上愿意为两位皇子平反昭雪但力有不逮,这就是公主的机会,难道这时候公主殿下还不争吗?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吴王殿下的孤魂又该魂归何处?公主殿下可曾想过?还有流落在外的吴王的子女,还有蜀王和蜀王的子女,公主难道都不考虑了吗?他们身上可是流着公主您的血啊!”

如果杨氏一开始的话让杨淑妃有一些犹豫退缩,那现在说的话就让杨淑妃有一些挣扎,她不是没有感情的女人,她的儿子也是她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她的儿子听她的话不争,结果还是被长孙无忌所害,杨氏说得对,她们现在没有能力向长孙无忌复仇,但在杨淑妃心中别不代表没有仇恨存在,杨淑妃恨长孙无忌,却也只敢藏在心底的恨,因为她知道靠自己对长孙无忌那就是报仇无望,现在皇上李治却因为皇相之争和长孙无忌有了冲突,这就是杨淑妃的机会,虽然依旧无法对长孙无忌报仇,但至少可以还自己死去的儿子李恪清名,告诉世人李恪不是谋逆之人,这何尝不是杨淑妃所想,可是面对权势滔天的长孙无忌,杨淑妃这个亡国公主依旧恐惧害怕挣扎,要知道就连皇帝李治都拿长孙无忌无可奈何。

杨氏继续说道:“公主殿下,还有一件事您也应该深有感触,在大隋亡国之后我们很多大隋的旧臣就归顺了朝廷,这些旧臣也像公主一样安安分分的做自己的事,可是即使这样我们这些前隋的旧臣依旧被长孙无忌打压在朝堂核心之外,只能在长孙无忌等人的霸权下乞降,大家心中早有不平,只待有人能为大家做主,而这个人就是公主殿下您啊,大家其实都在等公主殿下振作起来啊!”

杨氏这一番话又把杨淑妃说的热泪盈眶,也是哽咽道:“大家难道还能记着我?”

杨氏点头道:“公主,您是大隋的公主,虽然大隋已经亡了,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忘了大隋的,尤其是我们杨氏,公主您姓杨,是千年世家弘农杨氏的杨,是大隋皇家的杨,公主不可妄自菲薄,大家一直都在记念着您,也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眼下能够掌控后宫就是最好的机会,您知道皇后娘娘就相当于这大唐的半壁江山,就算如意不是臣女的女儿,这也是我们不可错失的机会。”

杨氏说到这里杨淑妃已经被说的有些心动,有多少人甘愿泯然众人?尤其还是杨淑妃这样的大隋亡国公主,她自己又哪里情愿“不争”?还不都是被情势所迫?杨氏说得对,眼下就是前隋旧臣想要翻身的最好的机会,多年的蛰伏是为了什么?还不就是等待这么一个机会吗?

杨氏话已经说到了这里,她还决定给杨淑妃下一剂定心药,杨氏道:“还有一件事公主殿下可能不知道,当今圣上之所以要废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王皇后无后,东宫之位虚席,而这个太子人选圣上属意的人选就是如意所生的皇子李弘,所以其实不止是如意要做皇后,还有如意的皇子要做太子,这样的话公主殿下还认为没有出手的必要吗?”

杨氏的这句话就像是一剂猛药完全说服了杨淑妃,皇后或许只是皇后,但太子就不只是太子,还有可能是未来的皇帝,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杨淑妃自己的母亲是前隋萧皇后,父亲是前隋炀帝,没人比她更了解皇帝和皇后的意义。

杨氏对杨淑妃的劝说才是真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她完全从各方面说动了杨淑妃,不管是情还是理。

杨淑妃道:“好的牡丹,你说的我都明白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会联系他们的,你等我的消息吧,不过我毕竟只是一位亡国的公主,我前隋的势力也被长孙无忌等人多年来打压的严重,我不敢保证自己的颜面能换来什么结果。”

杨氏感激道:“臣女谢谢公主殿下您的一臂之力,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臣女都对公主您的恩情铭记于内。”

在说服太宗皇帝的这位杨淑妃之后,杨氏又马不停蹄地的直奔洛阳而去,她还要去见太宗皇帝的另一位妃子,越国太妃娘娘燕德妃,这位需要称呼自己为姨娘的晚辈。

经过几天的长途奔波满身疲惫的杨氏回到了如意的蓬莱殿,在见到自己女儿的时候杨氏笑着点点头,如意就知道自己的娘事成了!

杨氏作为一个老女人,作为一个不怎么出名的老女人,第一次为自己的女儿在大唐名利场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且不只是她自己,她还把两个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两个名老女人拉回了人们的视野,太宗皇帝的杨淑妃娘娘和燕德妃娘娘。

杨氏从洛阳回来的时候并不是她自己一个人,而是还有同行的人:燕德妃为了表示对自己“表妹”的支持,亲自从洛阳来到了长安。

在杨氏回来的时候也收到了来自杨淑妃送来的消息,杨淑妃也已经说动了很多还愿意联合的前隋旧臣。

所以在新一次的朝会的时候李治并没有像前几次一样烦躁,而是先开心的宣布了一件“好事”,李治为自己刚刚三岁的皇子李弘选定了一门亲事,皇妃为司卫少卿杨思俭家的女儿,这个好消息直接震惊了大家,不只是因为李弘才三岁的年纪,远没有到选定皇妃的年纪,还有就是杨思俭的身份,他是弘农杨氏的杨氏,是前隋的旧臣,所以李治现在的作为代表着什么意思大家都明白了:皇上这是想要重用前隋的旧臣了?

想到这里大家又开始看向监国长孙无忌,这时候的长孙无忌听到李治这个消息也很是意外,众臣就猜到李治这么做很显然没有提前告知自己的舅舅,还有就是自从长孙无忌监国之后很多前隋的旧臣都被长孙无忌排除在重用之列,所以杨思俭也只是一个卫尉少卿,从四品官职,完全配不上李弘的身份,可李治就是这么选了,其中含义不言而喻,只怕今天的朝会要风起云涌了,这是很多朝臣的想法。

果然在李治宣布了李弘的亲事之后李治不再言语,而是微笑着坐在龙椅上,没有了最近的郁闷和尴尬,然后李义府站出来再次老话重提:鉴于皇后娘娘无后,所以希望皇上重立皇后之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