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补偿昭仪为善?
李治虽然是在问,但大臣们都听出了李治明知故问的意思,他这是想用不追究谣言的方式交换大臣们同意对武昭仪的“补偿”。
至于如何补偿武昭仪?大臣们知道李治的想法,李治长久以来想要的无非就是武昭仪成为武贤妃,大家心知肚明,可是这种被李治拿捏的处境就相当于签订“城下之盟”,多少都是一种丢脸。
只是即为“城下之盟”也就代表朝臣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不想武昭仪成了武贤妃,但他们更不想李治揪着大家意图废黜武昭仪的流言说事,按照李义府的话说这是结党营私,调子起这么高谁还敢摊这个浑水?所以李治愿意拿武昭仪成为武贤妃作为交换朝臣们即使不情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这就是政治,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得寸进尺的机会。
另外朝臣们也并不一定就是跟武昭仪势不两立,说到底他们并不在乎武昭仪是谁,武昭仪做过谁的女人,武昭仪是不是被皇帝独宠,往实际了说武昭仪只是一个后宫妃嫔,与皇帝的其他后妃并没有什么区别,并且历史上也并不缺这样的宠妃,所以左右武昭仪都是一个女人,皇上就算不宠她难道不会宠其他后妃吗?朝臣们何必非要跟一个女人过不去呢?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武昭仪是李治的软肋,是朝臣钳制李治的一个重要工具,大家这才把矛头指向武昭仪。
现在李治在博弈上小胜朝臣一场,那武昭仪就算是李治的战利品做了武贤妃大家也能接受,再说了,没准武昭仪做了武贤妃对大部分朝臣还是一件好事呢:自从刘贤妃因为加害安思定公主被治罪之后,不知道有多少眼睛在盯着贤妃的位置,毕竟是四大妃之一的贤妃,对于各大家族诱惑力还是挺大的,现在李治想要让武昭仪做贤妃那就正好,大家谁也别抢了,特别是那些本就希望不大的家族,对此更是无异议,更秒之处武昭仪的武家只是一个区区小门小户,家里都没什么人在朝堂身居要职,这样一个没有根基的家族大家就不用担心哪个武家人骑在大家头上,这么一看武贤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真正对这件事十万个不满意的是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于志宁等人,他们是朝中宿臣,是太宗皇帝的老臣,在他们的心里才会对武昭仪极度不满意,尤其是褚遂良,正是因为他当年的举荐才有的后来的武才人,现在的武昭仪,这是褚遂良职业生涯的污点,为了自己为官的清名他才会和武昭仪反目成仇,是绝对不想武昭仪成了武贤妃,立马就想站出来反对这件事,但长孙无忌已经提前向他摇头阻止了褚遂良的想法。
长孙无忌知道之前朝臣们会跟着自己一起反对武昭仪是因为自己权倾朝野,武昭仪又跟大臣们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众臣对自己唯首是瞻是因为没有得罪自己这个监国的必要,也就做了顺水人情,现在很多人因为造谣废黜武昭仪的事被李治暗示,这就算是有了利害关系,谁还愿意站出来?褚遂良自己站出来只怕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会得罪李治和武昭仪,也会得罪不想把流言之事闹大的朝臣,因此长孙无忌赶紧用眼神阻止了褚遂良的想法。
实际上按照之前的褚遂良也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实在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在此之前褚遂良也是罢黜武昭仪谣言的支持者,褚遂良也想借着这一次一旦战败的机会让如意“合理”的“消失”,所以褚遂良不管谣言是从哪来的,但很合褚遂良的心思,并且他对此很抱有期望,然后就是期望成为失望,甚至他还要亲眼目睹武昭仪成为武贤妃,这样一里一外的冲击之下褚遂良也就糊涂了一些,本能之下就想站出来反对这件事,好在他看到了长孙无忌的摇头清醒过来,但褚遂良的走出的小半步依然成了朝堂醒目的举动。
长孙无忌看着褚遂良的失态,也看着没有得意忘形的李治,他不自觉的感慨李治的成长,对于谣言这种莫须有的东西李治眼下的处理无疑是很好的方式,虽然他不追究但并不无视谣言的存在,所谓法不责众是谣言最好的挡箭牌,李治却用交换的办法“惩戒”了这些谣言,这也是政治的原则之一,交换比惩戒更有用,不然李治又该怎么处理谣言这种事?顶多是训斥几句,这对朝臣没有一点伤害,能够交换武昭仪做武贤妃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李治用这样的方式分化了站在一起的朝臣,之前的朝堂皇帝是皇帝,朝臣是朝臣,但李治对谣言的不追究换取他们对武昭仪的支持让朝臣的立场出现了分歧和隔阂,褚遂良的小半步就像木秀于林的显眼。
大唐朝堂本就不是铁板一块,更多的只是慑于长孙无忌的权势,李治现在的分化更加促进了分歧的存在,所以李治这样做就是一举三得。
今天的朝会李治开的算是尽兴,李义府站出来的刚刚好,不然李治哪会有这么大的收获,所以在散朝之后李治并没有让李义府离开,而是带着他一起到后宫告诉如意这个好消息,顺便介绍一下自己这个知心的臣子。
李治带着内侍监和李义府来到如意的蓬莱殿,此时如意还在花园里带着李弘在玩,李治就开始兴致勃勃的、绘声绘色的为如意讲述朝堂上发生的事,如意也是神情紧张的配合听着李治的讲述,仿佛她也看见了李治和朝臣们斗智斗勇。
只是李义府和内侍监神色莫名,因为他两知道这一切本就出自这位昭仪的谋划。
在李治得到苏定方的回信之后,李治失望于高句丽战事错失良机,但如意却认为这不是绝对的坏事,对高句丽一战本来就是为了李治破局才会存在,现在李治算是在朝堂这个困守自己的牢笼打开了一个缝隙,正好借这个机会继续打开局面,与朝堂相比,高句丽其实也没那么重要,所以李治在高句丽上退了一步,就在朝堂上多走一步,正好有之前的谣言做借口,也就有了这一次李义府出面和李治上演的场双簧。
李义府和内侍监奇怪的是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武昭仪的谋划,结果现在武昭仪扮演的却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妇道人家,仿佛她一直都不知道这件事,仿佛这一切都是李治的功劳,所以她才会聚精会神的看着李治的讲述。
不用李治自己说李义府和内侍监也知道李治之前的困局和憋屈,眼下这一战算是李治在朝堂上巨大的胜利,所以李治难掩心中的愉悦会对如意一遍一遍说着说过的话,但如意作为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却表现得很平静,并没有居功自傲,不得不说这个女人不一般,实际上李义府在朝堂上已经有些沾沾自喜,因为他认为自己作为李治的心腹很重要,这一次自己的功劳很大,但对比不动声色的武昭仪李义府还是自愧弗如,原来这就是盛名在朝的武昭仪,果然是闻名不如一见。
对于内侍监来说他知道的更多,更知道武昭仪在李治背后多少次出谋划策,其中就包括这一次李治决心用苏定方对高句丽一战,内侍监每一次都对武昭仪很意外,但武昭仪依旧在不断刷新内侍监的认知,幸亏她是一个女人,内侍监感慨。
如意在听到李治说她贤妃事成的时候心中的波澜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她平静是因为她事先就能猜到这件事一定不会有意外,朝臣们是一定会妥协的,所以她成为贤妃是板上钉钉的事,她不平静是因为她的贤妃之位来的有多不容易,一开始她进宫只是想做一个为家族争光的女官,所以她能在才人的位置上矜矜业业十二年,哪怕她的好姐妹徐慧受宠成了二品的充容娘娘如意也没有其他的心思,虽然她在才人的位置上也是两次命悬一线,但真正的苦难还是在她去了感业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