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69章 高句丽递信求议和 李义府慷慨鸣不平

第169章 高句丽递信求议和 李义府慷慨鸣不平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因为大唐此战只有一万人,所以程名振和苏定方在战前就制订了杀伤为主,穷寇莫追的策略,目的就是尽量不要分兵他处,所以在追击高句丽一段后唐军也鸣金收兵。

此战后高句丽守将再也没有对唐军一战的勇气,开始在城池内固守不出,因为他也看准了大唐只有一万人,完全没有攻城的能力,自己死守不出唐军也无可奈何,只是这一战实在让他输的胆寒,他认为的正面击败唐军更显其兵峰威势,但同样的,他被唐军正面击败对他的打击也是一样,甚至更严重,因为唐军是以少击多,结果就是他没把唐军打怕,反而打怕了他自己。

一场毫无军事谋略的正面对砍,完全就是不断的重复挥刀的动作,但就是这么简单的动作考验的是士兵的单兵素质和装备,更强的士兵,更强的战马,更好的装备,这么一对比高句丽人全落下风,所以完全砍不过营州军精锐中的精锐,这是不可弥补的差距,这完全是因为高句丽上下的轻敌所致,把唐军当成了他予取予夺的新罗土人。

之后逃回城内的高句丽守将死守不出,程名振和苏定方对于近在眼前的城池也是无能为力,双方暂时各自歇战,战事也就进入战略僵持阶段,之前的多次战争高句丽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拖垮了长途跋涉的隋军和唐军,各自的消息也开始正式传回朝堂。

李治之前得到的消息并不是正式的消息,而是高尉犁知道李治等的心急,所以安排内卫提前为李治报喜,真正详细的战报还需要等考功司考功郎的统计。

但仅仅是这么一个口头的战报也已经安抚了李治长久以来提心吊胆的脆弱神经,让多日来密布在头顶的阴霾终于透过一丝丝阳光,李治终于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此战虽小,对于李治的意义却是非凡,这一战是在所有朝臣的反对下李治自己一意孤行决定的战事,是李治意图破开他朝堂困局的第一步,虽然只是很小的一步,虽然从头到尾的压力很大,但李治终究是成功了,他对朝臣就可以扬眉吐气了。

战打赢了,就代表李治赌赢了,这就证明了李治不再是一个一事无成的皇帝。

既然赌约的结果已经出来,有得意的人就会有失意的人,李治自然就是那个得意的人。

起初只是内卫带来消息的时候大臣们还有点难以置信,战就这么打完了?高句丽人就这么蠢?就这么直接冲着大军就冲过来了?他们已经忽视了高句丽有接近两万人的兵力,是大唐的两倍兵力,现在他们只觉得高句丽人愚不可及。

另外还有一些侥幸心理,毕竟现在只是内卫带来的消息,战场情势讯息万变,万一会有变局呢?万一高句丽反败为平了呢?万一苏定方先赢后“输了”呢?倒不是说他们有“叛国”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而是对比之前的信誓旦旦,被打脸的感觉实在不好,特别是当初义愤填膺“乞骸骨”反对李治开战的几位老臣,这时候他们的脸色更是烧的脸红,心中也就有了一些比较邪恶的想法。

还有就是对苏定方的嘲笑,之前大家都在嘲笑苏定方这个籍籍无名的铁郎将,看不上他二十五年无寸功可言就敢拿了这个朝堂大臣们都不敢接受的任务,这是嫉恨,也是看笑话,但苏定方偏偏把这件事做成了,所有人都看不上苏定方,结果苏定方就真的争气,一个籍籍无名的中郎将都做成的事,当初朝堂上的诸位大将军面对李治的想法可是推三阻四,自认难担的,这么对比之下谁的脸面还能放下去?也就不愿意相信内卫带来的消息。

一样失望的还有后宫的王婠和萧未央,她们从一开始的打算就是建立在苏定方必输的基础上,所以她们暗中唆使大臣们散步谣言,筹谋在苏定方战败的消息传来之后就联合起来弹劾武昭仪,剥夺皇子李弘的接替太子人选资格,可是结果却是恰恰相反,苏定方不但没输,还赢了,所以王婠和萧未央都是在念叨着“不可能,这不可能,怎么会赢了呢?怎么能让武昭仪这个贱人赢呢?这一定是有人在谎报军功?现在具体消息还没有传来,一定是这样的!这是假的!”

在她们眼里苏定方赢,就是李治赢,就是武昭仪赢,因为大家都是赌桌上的人。

现在就是和王婠预料的恰恰相反的结局,她们之前认为的这件事会对如意有多坏的影响,那就会有多好的影响,如果苏定方输了,她们就可以借机生事,不但可以打击武昭仪声望,更可以牵扯到武昭仪的儿子,这是对她们一举两得的事,可是现在苏定方赢了,那就会加强武昭仪现在的地位,而武昭仪的儿子李弘也在和萧未央儿子李素节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这就是局势上的此消彼长,只是这样的结果王婠和萧未央事前都没有这样想过,因为谁能相信一个年逾六十的无名老将可以打赢这一战呢?别说王婠和萧未央不懂军事,都是纯妇人之见,就算是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又有几个对苏定方没有看走眼?这是苏定方打了所有人的脸。

王婠和萧未央失意那如意就是春风得意,现在的蓬莱殿里杨氏和武顺也是一扫前一段时间的担惊受怕,杨氏和武顺一样之前不知道苏定方是何方人士,也对这一战没有什么信心,尤其是杨氏,前隋的灭亡跟隋炀帝的三次东征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这让杨氏丢掉了整个大隋,所以杨氏对高句丽有着远超一般人的恐惧和痛恨,也就对苏定方更没有信心,再加上前一段时间的流言,有人刻意的把这一战和自己的女儿,外孙绑定在一起,杨氏知道这绝对是有人居心叵测想要陷害自己的女儿,女儿如意能走到今天的地位吃了多少苦?经历了多少危难?付出了多少艰辛?杨氏就算不具体知道但按她的阅历也能想到一些,她恨不得把这些散步流言的人抓出来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恶意的对自己的女儿,但杨氏现在无能为力,可怜天下父母心,她不能帮到自己的女儿,只能担惊受怕,现在好了,战打完了女儿又躲过一劫。

并且杨氏也不想如意介入到李治和朝臣的朝堂之争,后宫不干政是常理,就算贤明如长孙皇后一样要对此避嫌,可是如意告诉娘亲就算自己不干政恐怕出了问题朝臣和皇后也不会放过针对自己的机会,就像如意对李治说的:朝臣一直都在针对她,所以倒不如在这个时候全力支持李治,自己早就朝臣势不两立,什么后宫不干政?如意就是要以牙还牙,不然怎么对皇后和萧淑妃报仇?如意一直记着自己女儿安思定是被谁加害的。

还有就是夫唱妇随,鹣鲽情深,这是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夫妻的美名,这对李治就是家风,李治独宠自己,如意又怎么能在这种时候不站出来支持他呢?要知道长孙皇后对太宗皇帝的支持当年即使在玄武门之变中都一样亲身支持,长孙皇后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亲自在后宫稳定高祖李渊和宫内其他人,有长孙皇后珠玉在前,如意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两天后考功郎统计的具体战报被送到了长安,这时候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一战的具体信息:在高句丽人两万大军袭来的时候,是苏定方将军看出了对方想要正面一战的战略意图,所以苏定方将军决定抓住机会然后自己亲自带领大军杀入敌阵,最终歼敌一千余,伤者无算,因为我军只有一万余人,为了不分兵就没有抓太多俘虏,以击溃敌军为主,现在高句丽守将已经龟缩城池不出,不敢再与我军为敌。

这样的战报听得李治一个爽,苏定方够争气!期待还有其他结果的朝臣和王婠也是彻底死了心,有考功郎的“功勋十二转”作证,他们没有办法否认这样的结果。

考功郎述说完战报之后并没有退下,而是又拿出了一封书信:“皇上,这是高句丽王送到前方的书信,说是要微臣转交皇上。”

高句丽王的书信?

内侍监一边走下去取信,李治一边询问道:“高句丽信使可说什么话?”

考功郎道:“高句丽信使说他们想要请和了,不想打了。”

请和,就是认输呗,李治开始打开高句丽王的书信看信中写了什么。

这封信关系到了高句丽自己的局势,本来按照渊盖苏文的想法就是要一战打退唐军对高句丽的觊觎之心,没想到自己的两万大军被程名振和苏定方的一万大军正面击破,这一战反而打没了高句丽在新罗人身上挣的一点士气,这让渊盖苏文明白士气已经不在自己这边,反而是唐军一鼓作气,再打下去也是对高句丽不利,所以他就安排高句丽的傀儡王写信对大唐求和,当然他也不会忘记这一战的起因是高句丽对新罗的入侵,也就在心中表达了自己会“遵从”上国皇帝的旨意,暂停对新罗的兵戈之事,李治看到的信中主要就是这样的内容,明白这只是初步的一封信,具体的事情还需要高句丽使臣送来的国书和具体商议,一封信是说不到具体事情的,但也足够李治明白高句丽王的意思,李治就开始在朝堂上展示信中的内容,示意众臣高句丽对自己的臣服和示弱,这也是李治在向自己的朝臣出气。

而在高句丽的请和之后就看李治的考虑,他是否接受高句丽的请和?这是眼下的问题。

从李治来说并不想搭理高句丽的请和,眼下苏定方这一战算是开门红,高句丽又是从前隋就开始的心腹大患,也是完成太宗皇帝的遗愿,李治现在巴不得一锤定音,一劳永逸的解决高句丽的问题,管你什么请和,李治就想接着这一战的胜势继续打下去。

只是这一次长孙无忌坚定无比的对李治的想法表示反对,长孙无忌认为这一战苏定方能赢一方面得益于大唐将士的勇武,毕竟都是营州军的精锐,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的轻敌所致,并且作为参战的守军并不是高句丽的精锐,现在高句丽的精锐都在新罗一侧征战,高句丽算是用下等马对上了大唐的上等马,吃败仗也是情理之中,但如果渊盖苏文把新罗一侧的精锐转到了北线,那就真的难打了,所以现在倒不如见好就收,接受高句丽的请和,算是小赢一场,不能太贪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