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70章 历千难昭仪终贤妃 十八载女官言难尽

第170章 历千难昭仪终贤妃 十八载女官言难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感业寺的寺尼不是她苦难的终点,而是苦难的起点,她被迫牵扯进皇后和萧淑妃的争宠,母女再次被赶出武家,如意进宫成为皇后宫里的隐形人,自己怀孕被郑贵妃波及,牵扯进高阳公主谋逆,再出宫被杀手追杀,女儿安思定公主被害,此间种种这都是如意苦难的一部分,所以她这个贤妃的位置来之不易,她的心又如何能平静?尤其是想到自己的女儿如意心中更是悲戚。

按照李治的想法他还想把册封武昭仪为武贤妃的事大张旗鼓的搞一次,却被如意婉拒,贤妃之位固然尊贵,但对比与如意失去的太多东西如意觉得这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必要,只是一个区区贤妃之位罢了,刘氏之前也是贤妃在宫人眼里又算得了什么?如意也就没必要把这个妃位看的太重,没必要轻贱自己,贤妃这个位子对于如意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仅此而已,但距离她十三岁进宫已十八载矣,并且还要继续下去,只是自己的女官梦还算不算存在?

所以众人就看到被册封为贤妃的武昭仪与别人并无不同,还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区别只是换了一身衣服,二品昭仪的衣服成了一品贤妃的衣服,至于二品昭仪的衣服就像是被送去了浣衣坊清洗一样随意。

如意这里对自己荣升一品贤妃毫无波澜,但后宫的其他人却不会以平常心看待这件事,尤其是散布谣言的皇后和萧淑妃,按照她们的计划应该是苏定方战败,她们借机把武昭仪赶出宫,顺势废掉李弘的接替太子人选资格,这个皇后和萧淑妃就是最后的赢家,结果事与愿违,皇后和萧淑妃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战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结束,这之后她们本来以为自己对战事的判断错误已经是最大的遗憾,不曾想她们战前的谣言废黜武昭仪的借口又被李治抓住,反而成了李治和如意补偿武昭仪的借口,她们挖的坑到头来埋的反而是她们自己,这么一看她们比褚遂良输的更多。

尤其是对萧淑妃,现在跟李弘直接竞争太子之位的是自己的儿子,她跟如意也是多年的仇敌,相对比皇后来说她跟如意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她自然不想如意获利,这也是之前她明知道皇后是在利用自己她也要针对如意的原因,结果每次如意都是赢家,还有这一次皇后主动提出的合作,皇后明明说自己会用巫蛊之术像害死安思定公主一样害死李弘,怎么李弘还是活的好好地?萧淑妃都在怀疑皇后是不是在都自己玩,或者是在玩反间计,配合如意害死自己和儿子。

王婠此时也是有苦难言,面对萧淑妃的责问李弘为什么还没有死,王婠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清头脑,王婠的确按照对安思定公主的做法对李弘施加了巫蛊之术,可李弘偏偏没事你说奇怪不奇怪,自己的巫蛊之术是经过安思定公主考验的,不该没用才对!

还有就是心中憋屈,你萧淑妃凭什么对自己吆五喝六的,现在自己依旧还是皇后,眼下只是二人联合而已,并以为萧淑妃就能骑到皇后的头上,也就不阴不阳的说了两句。

萧淑妃听了马上就想继续嘲讽皇后两句但最终还是忍耐下来,二人现在的确还是合作的关系,算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合则两利,没必要起内讧,不然更不可能是武昭仪,不,现在是武贤妃的对手。

而一直稳坐钓鱼台的长孙德妃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没有了一贯的镇定,不管是后宫发生什么变故,安思定公主身殁还是刘贤妃被治罪,还是太子李忠犯病,皇子李素节和李弘成为接替太子人选,长孙德妃一直都是稳坐钓鱼台,因为她姓长孙,因为监国是长孙无忌,长孙德妃知道不管其他人怎么上蹿下跳只要自己能怀孕在自己面前一切都是烟云,所以她不急,但眼下看着别人争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自己偏偏就是不怀孕,长孙德妃也就开始着急,马上写信询问长孙无忌的意思,然后马上又开始喝药促孕。

又到了几天之后有快马来报,高句丽的使臣团就要到达长安城,这是高句丽战败后议和的承诺之一,会委派使臣亲自到大唐议和并且商议议和条件,这也是李治期待已久的事。

谈判是战场的延续,大唐的朝堂虽然有一些蝇营狗苟,但真的到了高句丽来议和的时候并不会真的有人敢“卖国”,毕竟高句丽还是中原眼光中的蛮夷之地,没人屑于帮高句丽说话,大家还是一致对外,更别说因为高句丽的“不争气”让朝臣们在朝堂输给了李治,这样朝臣们对高句丽心中更是憋着一肚子气,因此高句丽的使臣在大唐朝堂日子过得并不好,说是议和实则求和。

也就是朝堂上下这样的态度反而让高句丽的使臣不在怀疑大唐对高句丽的态度,来之前渊盖苏文还特意嘱托使臣团要观察一下大唐对高句丽一战的决心是否坚定,是不是故弄玄虚,这样也好决定高句丽议和的态度,但看看朝臣们气势汹汹的模样高句丽使臣算是彻底死心,在他看来大唐对高句丽这一战的立场是坚定的,统一的,却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撒气桶。

最终商定议和条件:“高句丽谨遵大唐皇帝为宗主国,天可汗,承认高句丽对新罗出兵的错误,并且逐步归还所占新罗土地。”

这一战不管是从战场还是谈判桌都是以大唐的获胜结局,但高句丽使臣也并不老实,逐步归还新罗土地,又没有说逐步多长时间......

朝臣们未必不知道高句丽使臣心中的猫腻,却也没有揭破此事,他们到底还是不想彻底和高句丽兵戎相见,再说了不管高句丽还是新罗都是非我族类......

既然对高句丽大获全胜,李治也就不吝啬自己作为宗主国皇帝的仁慈和威严,不吝身段亲自邀请高句丽使臣加入自己的庆功宴,也算是对高句丽使臣的国宴接待。

在宴会上挥斥方遒的是大唐皇帝李治,犹记否先帝太宗皇帝曾经搞过万国来朝,但李治这个新皇帝继位之后周围的小国可就没有了这样的恭敬,现在高句丽能派使臣到长安也算是让李治体会到了一丝父皇当年的感觉,慷慨之下李治也就多喝了两杯,这也是武将的豪迈吧,虽然李治不是武将,但不妨碍李治对自己父皇的模仿。

宴会之后李治满怀醉意的回到蓬莱殿,他还有很多肺腑之言想要对武贤妃说,却没想到武贤妃已经在床上躺着,李治迷迷糊糊的就走了过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