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的早朝上,李治依旧是心不在焉,面对朝臣的奏折不是回复“准”,就是回复“好,放在朕的案头”,或者“交由三省内参,监国自行处理”。
朝臣们看着无精打采的皇帝嘴角不由得翘了起来,打战之前皇帝那么嚣张,又是去先帝昭陵自省,又是要和朝臣鱼死网破一起乞骸骨,现在怎么不嚣张了?当然朝臣们不会笑出声来,毕竟大家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这点城府还是有的。
这时遥遥的传来一个声音,似乎有人在皇宫内喊话,所以传到了宣政殿。
众人还在疑惑是谁这么大胆敢在皇宫内肆意喧哗,难道不知道皇帝最近心情不太阳光吗?这是不怕死啊?
可是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大,似乎喧哗的声音就是冲着宣政殿来的,难道?
随着声音的临近,众人逐渐听清了呼喊的内容“十万火急,前线军报”。
当声音扑入宣政殿的时候,李治看出了来人的穿着,是跟随高尉犁随苏定方出军的内卫,所以“十万火急,前线军报”就是自己等待许久的消息来了?
急迫之下李治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又往前走两步道:“怎样?”
前来报消息的内卫也顾不得皇帝的失态,赶紧道:“皇上,赢了,我们赢了......”
说完赢了以后内卫还在巴拉巴拉不停地说,可惜李治已经听不到他的声音,现在李治的耳中只有“赢了”两个字,这是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吃喝不香,睡觉失眠,魂不守舍的根由,是他最想听到的两个字!
赢了!
赢了就好!
自己终于在快要疯了的时候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等李治彻底冷静下来的时候朝堂已经是一片安静,李治好奇地问:“怎么赢得?你给朕细细说来!”
内卫神色一愣,自己刚刚不已经说了一遍吗?皇上听了个啥?
朝臣脸色一黑,刚刚内卫已经把情况细细说了一遍,皇上这是什么意思?让内卫再说一遍是为了对朝臣炫耀吗?
他们不知道李治这时才回过神来,完全不知道刚刚内卫说了个啥,只想着“赢了”两字。
不管旁人怎么想,现在李治已经准备好要聚精会神的听课了,内卫只能把自己几分钟前说过的话再说一遍。
程名振和苏定方怎么赢的?
正如苏定方告诉李治的话,打战人多了有人多的打法,人少了有人少的打法,在大唐的使臣把李治“惩戒”的国书交由高句丽之后,大唐出兵高句丽这件事在高句丽内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眼下高句丽联合百济和靺鞨已经连下新罗二十六城,可谓是士气正盛,兵峰正威!李治又是大唐的新皇帝,哪里会有魄力对高句丽宣战?要知道高句丽可是贤明如太宗皇帝都难以征服的存在,李治这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敢这么做?熟悉军事的人都知道要避其锋芒,李治却在高句丽兵峰正盛的时候出兵?这不是糊涂是什么?这样对比高句丽上下对李治派出的大军也就有些轻视。
再加上李治派来的兵马只有区区一万人,这么点人就想“惩戒”高句丽?是不是有点痴心妄想?这让高句丽人又气又好笑,果然是无知小儿,居然敢这么看不起高句丽人,甚至对于大唐将领的名字高句丽人都不熟悉,不是大唐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李绩,而是名声不显的程名振和无名氏苏定方,两个无名之将!所以大唐皇帝这到底是有多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才会派这两个人来“惩戒”高句丽?
因为这样的原因高句丽不介意给这个大唐的新皇帝好好上一课,让他有一个记忆深刻的教训!
还有一个原因,渊盖苏文以为这一战是大唐对他的一个试探,毕竟自从太宗皇帝驾崩之后大唐和高句丽之间已经几年无战事,大唐对高句丽的实力不太了解,就先来一万人试探一下高句丽的实力,如果大唐赢了只怕以后就会有数不清的大军前来,而如果高句丽赢了,那就会挫败唐军的威势,没准还能一下子打怕大唐的新皇帝,后面就算大唐还想再打就要考虑士气的问题了,毕竟不会人人都是太宗皇帝,还有可能是隋炀帝,所以渊盖苏文打算用一场大胜来威吓李治,让李治不敢再涉雷池一步!这样渊盖苏文就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肃清半岛的局势,让高句丽更加强大!
综合考虑之下高句丽对大唐一战就有了决战的态势,毕竟天时地利人和,民心兵心将心都在高句丽,此时面对大唐一万人的高句丽守军大将不由感慨一句“优势在我,此战必胜”。
所以双方在阵势摆开之后甚至没有经过太多的试探,就快速的发展到了短兵相接的境地,在拉开阵势的场地上,高句丽人将近两万人,大唐将士一万人,如两股洪流一般对撞到了一起,按照高句丽守将的打算就是要在正面战场击败唐军,这才是真正的兵威的彰显,为了保险,他两万对一万,没有输的可能。
可是程名振和苏定方在看到高句丽直冲过来的兵阵之后彻底愣住,要知道行军打仗不是毫无章法的街匪路霸,可是现在高句丽人是在干什么?这是完全看不上唐军所以才会选择这么一劳永逸的打法?打算一战击溃大唐?一把定胜负?是有够羞辱,可是...?高句丽人的装备能够比得上装备精良的唐军吗?并且还是程名振在营州军中选的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在唐军和高句丽军真正开始接触的时候,双方开始对砍的时候,站在大军后方不远处的高句丽守将看着自己的两万大军遇到唐军就像见到烈日的冬雪一样,一点一点开始被唐军融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化的速度还在提升.
事情不该这样发展,自己二对一不该打不过唐军,可是眼前的事实让高句丽守将难以置信,心中一片茫然,他忽视了唐军不是不堪一击的新罗人,他还是在自己副将的提醒之下才清醒过来,眼见正面打不过还不赶紧撤军干嘛?
于是高句丽守将又犯了第二个错误,战场一时的不利就自乱了阵脚,不考虑自己的人比唐军更多,没准拖到后期唐军精疲力竭的时候就是自己的机会,他不敢赌了,就开始畏手畏脚,所以副将说撤军他就赶紧想到自己应该撤军,自己还有城可守,完全不想一想现在两军混战在一起还怎么撤?
于是在高句丽人鸣金收兵的时候,唐军反而是追在屁股后打,然后大唐就赢了,高句丽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