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11章 高阳公主执意孤行 濮王李泰饮鸩自薨

第111章 高阳公主执意孤行 濮王李泰饮鸩自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长孙无忌知道李泰的心结所在,虽然他不是当年事情的当事人,但当年事情的真相也许他是现在唯一的知情人,甚至其中许多内幕他知道的比李泰、李治还要多,这也是他说的话能让李泰动情的原因。

李泰在经过长久的内心挣扎之后情绪慢慢稳定下来,沉静的向长孙无忌问道:“所以监国大人此来何意?就是想告诉我当年的事情吗?对于此,我谢谢监国大人。”

虽然李泰现在还是口口声声的叫着长孙无忌监国大人,但其中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嘲讽之意。

长孙无忌道:“青雀,稚奴仁儒,这也是你父皇让他承继皇位的原因,只有如此你父皇才能达到自己三子共存的目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样的性格也让稚奴的皇位始终不稳,这需要时间来历练,但从你父皇国丧结束之后,朝堂一直在动荡,我想其中缘由你也应该有耳闻,于心而论,这对稚奴不利,你以为呢?”

长孙无忌说的话李泰当然明白,其中缘由高阳公主早就告诉过他,现在由长孙无忌说出口,虽然立场不同,但李泰都能明白,于是接着问道:“所以监国大人的意思是什么?”

长孙无忌叹气道:“我知道青雀困郁于均州是委屈与你,你父皇也明白,当年他也想把你接回长安城,只可惜他驾崩的突然,这件事也就暂时停滞,我想就算是皇上也不会不念及兄弟之情,不想你回去,可是你不该让这件事成为宗室诸王做党争的筹码,陷皇上与两难之地,现在高句丽和百济侵袭新罗,新罗遣使求援,在内有高阳公主和荆王代表的宗室,这样的内忧外患对于稚奴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这次过来就是想要劝说青雀你,暂时放下回去的心思,待局势稳定,哪怕宗室不提,我这个做舅舅的也不会坐视不管的。”

李泰知道长孙无忌说的都是肺腑之言,高阳公主和荆王的心思他自然明白,不就是想要借着李治的仁儒和根基未稳争权夺利吗?甚至目的是对长孙无忌取而代之,这么看来长孙无忌反而是站在李治的一方了?

李泰问道:“监国大人把内忧推脱于宗室,可是世人皆知监国大人权倾朝野,莫不是监国大人舍不得手中的权势?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纷争?”

长孙无忌道:“青雀,我是你的舅舅,也是稚奴的舅舅,你父皇把稚奴托孤于我就是用人不疑,我也不可能让他所托非人,这样我不但愧对于你父皇,更愧对于你母后,这非我所愿。”

长孙无忌所言就是要李泰做出取舍,是相信长孙无忌,还是相信高阳公主,一边是外戚的舅舅,一边是同为宗室的李氏宗亲。

长孙无忌不等李泰做出结论,笑着道:“舅舅想说的话已经说完,也该走了,长安城还有太多琐事需要我回去处理,不过,青雀可以把这幅画送给我吗?”

这幅画指的的李泰刚刚画的《千‘李’江山图》。

李泰看着长孙无忌,这样索要书画的举动在这舅舅和外甥之间十年前经常会发生,现在李泰又仿佛看见了多年前舅舅向自己要画的场景,沉默一下道:“监国大人喜欢自取便是。”

场景虽然一样,但还是有区别的,多年前李泰说的是“舅舅喜欢自取便是。”

长孙无忌没有再做言语,而是认真的把已经晾干的画卷起来拿走,如他所言,长安城还有很多事等着他这个监国,他过来对李泰所言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他心底还是记着自己这个外甥的。

在长孙无忌离开后,李泰依旧沉默良久,最后像是想清了什么,开始坐在桌前写信。

李泰的书信很快就传到了高阳公主的手上,然后就是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快马加鞭直奔均州而来,因为李泰信中所言,他不想现在回到长安城了,所以高阳公主不用联合宗室对皇上陈情此事了。

李泰打退堂鼓了!?

这个消息让高阳公主和荆王不得不快马加鞭而来,李泰对他们而言就是图穷匕见,是应对长孙无忌最后的手段,如果李泰现在打退堂鼓那就是对他们釜底抽薪,功亏一篑,所以高阳公主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马上就联合荆王一起来“看望”李泰,他们现在已经知道李泰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在长孙无忌来过之后,所以长孙无忌到底和李泰到底说了什么才会促使李泰改变之前的决定?

但不管其中有怎样的内情他们必须挽回这样的局面,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处于输不起的局面。

为了李泰能够回到长安城,荆王和高阳公主可谓是鞠躬尽瘁,动用了自己所有的能量,不管是在他们游说的宗室诸王当中,还是在支持他们的朝臣当中,二人已经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筹码,如果这一次他们还败于长孙无忌,那他们就是一败涂地,不仅会损兵折将,更失信于人,没人会再相信一个屡败屡败的带头人,往后没人会在对抗长孙无忌这件事上面想起他们,反而会在说起败军之将笑柄的时候想起他们,他们已经到了输不起的地步。

这样也就有了李泰和高阳公主以及荆王李元景的最大分歧,按照李泰的想法,不管他们跟长孙无忌怎么争,跟李治怎么吵,都是自己家里的事情,是关起门来的事情,现在高句丽和百济狼子野心,挑衅国威,那自己就应该放下这些嫌隙,不应该反而拖李治的后腿,这于国无益。

李泰这样的话让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恨铁不成钢,恨声说他完全就是妇人之仁,没有一点远见,现在他们跟长孙无忌相争本来就落入下风,也就是借着当前高句丽和百济惹事才有这样的机会,如果给长孙无忌腾出手来的时间,首先被对付的一定是他们,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时候绝对不能心慈手软。

这让李泰看到高阳公主和荆王不择手段的地方,为了争权夺利把国家利益于旁处,但大家现在还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李泰即使不同意他们的说法也不好撕破脸皮,只是再三强调自己的立场,那就是自己回去这件事暂且搁置,不想现在火上浇油给朝廷添麻烦,并且也不会支持高阳公主和荆王继续做这件事。

李泰这句话可是把高阳公主和荆王气得够呛,大家铆足了力气做这件事,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关键时刻,结果你李泰打起了退堂鼓,这不是无视自己之前的付出吗?难不成你李泰浓眉大眼的已经叛变革命了?还是长孙无忌私下给了你什么样的承诺,现在完全是置盟友于不顾。

眼看自己劝说无效,高阳公主和荆王只能放下狠话,这件事不管李泰还做不做,主动权都不在李泰手中,从一开始的谋划和游说都是高阳公主和荆王再做,现在哪怕李泰不想继续下去,李泰也没有左右这件事的能力,就算李泰不做,高阳公主和荆王还是要做下去,因为即使李泰临阵脱逃,但李泰回归长安城的象征意义都要大过这件事失败的意义,这是高阳公主和荆王最后的颜面所在,所以哪怕李泰自己表示不想继续做,高阳公主和荆王都没有退缩的余地,他们退无可退,只要他们做成了这件事,迫使皇帝李治下了圣旨,就算李泰不想回去也不行!

李泰对高阳公主和荆王的不体谅让这次拜访不欢而散,虽然大家还是表面上的盟友,其中也已经没有之前绝对的信任,高阳公主和荆王想不明白好好的必胜的局面,李泰怎么就能临阵脱逃?但长孙无忌不会束手就擒是明摆着的事,所以这件事不能停,不能让长孙无忌得逞。

所以李泰回归长安城这件事不但没有随着长孙无忌的劝说平静下来,反而在高阳公主和荆王的癫狂下进到了更加激烈的对峙,不同之处在于现在这件事已经完全失去控制,这件事名义上的主角李泰不再是重点,只是宗室和长孙无忌角力胜负的一个象征,只要李泰回来,那就是高阳公主代表的宗室赢,不管李泰是不是情愿,反之就是监国长孙无忌的又一次胜利,高阳公主将彻底丧失人心。

朝堂上激烈的争斗甚至影响到了地方的局势动荡,江浙等地有女子名为陈硕真,因为不满官吏豪强逼迫,联合自己的妹夫章叔胤在睦州清溪县的覆船山组织农民起事,自称“文佳皇帝”,(此女可谓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山寨女皇帝)并且率众趁着夜色袭占桐庐,引兵两千攻打睦州、於潜,攻歙州不克,攻婺州为官军阻挡。

这件事引发的流言在大唐其他地方也造成了影响,一时间李治的江山貌似都有了不稳的迹象,毕竟农民起事可不是一件小事,隋炀帝的江山就是在数不尽的农民起义中轰然倒塌,所以李治不能不重视,可是李泰回归这件事现在又卡在这里让李治左右为难,这时候就更能看出李治这个新皇帝面对朝堂党争的无能为力,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党争双方的实力比李治这个皇帝还要强大,一方是监国长孙无忌,一方是宗室诸王宗亲。

江浙等地民变的消息以及各式各样的流言传到均州的时候,李泰才明白长孙无忌说的内忧外患不是托词,他也才知道自己这个仁儒的弟弟面对的是怎样的困局,特别是现在,高阳公主还在以自己的名义在朝堂上争权夺势,只怕李治更加难做,可是李泰也对这件事无能为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