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99章 宗正三公闭门磋商 皇帝无奈乱刀乱麻

第99章 宗正三公闭门磋商 皇帝无奈乱刀乱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宗正寺卿李道宗过来之后李治把高阳公主上告的御状递给他,算是让他先了解一下“案情”,顺便还想让李道宗有一些眼力劲儿,不要把这件事闹到不可收拾,自己不好做这个和事佬,但李治还是希望李道宗能做,一来是因为他宗正寺卿的身份,二来李道宗也算是李氏的一位长辈,李治希望高阳公主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好好的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再说了本来就是屁大个事。

李道宗先是认真的看完了高阳公主的御状,再结合他在外面听到的关于房家内讧的流言算是大致掌握了这件事的内幕以及利害关系,之前高阳公主也知会过他,只说重要的时候希望得到族叔的支持,高阳公主这是要打感情牌了,李道宗也不好拒绝。

从文成公主和亲之后,高阳公主就对这个挚友的父亲多家关照,后来松赞干布去世后高阳公主一心想把文成公主给接回来的心意李道宗也都看在眼里,所以李道宗对此也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几次都在朝堂上支持高阳公主,当然另一方面李道宗也是宗室的一部分,支持高阳公主是理所当然。

只是对比高阳公主之前的事,先是要文成公主,后来要东宫之位,李道宗还可以支持一下,因为有商量的余地,现在是要国公爵位,在这件事上面李道宗就很为难。

他一开始以为高阳公主的知会是让他在这件事上面评评理,帮助高阳公主挽回因为坊间流言损害的名声,没想到看到御状之后是想要罢黜房遗直梁国公的位子。

好家伙!

李道宗这会儿的惊讶不亚于一开始看到御状的李治,坊间的流言只是说高阳公主和自己的大叔矛盾,可没说是想要取而代之啊!同样作为大唐的名臣,李道宗太知道一位国公的分量了,再别说李道宗还是和房玄龄同朝为官几十年,他更明白房玄龄这位千古名相的声望!

如果今天自己做了这样的决定,且不说会被会被御使弹劾,会不会被跟房氏交好的家族上告?大概率是躲不过!

就算单单一个戳害功臣之后,在百姓里的名声也会毁于一旦,万一到时候引发民心危机,皇帝再把自己推出去担责,那就是名望和官位尽失,得不偿失了,所以现在自己就是不做不错,多做多错,自讨苦吃,真不是一个好差事,同时李道宗心里也在对高阳公主腹诽,自己这个侄女真是越发的能胡闹了,也太不知深浅了!

现在高阳公主的“知会”让李道宗很为难,难怪皇帝会把这件事扔给他,这就是烫手的山芋啊!感情皇帝是自己搞不定这件事,所以让自己来“背锅”来了,仅仅因为失礼这样“莫须有”的原因就想罢黜一位国公爵位,她难道以为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吗?就算是英明如太宗皇帝还要“容言纳谏”呢,更何况现在的皇帝李治还并没有太宗皇帝的威严,李道宗对于“拖自己下水”的李治也有一些不满,自己这个宗正寺卿就能为所欲为?李道宗一时间也体会到了李治左右为难的绝望。

要不说人在极限逼迫之下会有奇思妙想呢,在自己左右为难的时候李道宗终于急中生智,领悟了有样学样,祸水东引,找人背锅,金蝉脱壳的至高秘技......

既然自己管不了又躲不了,那就让有人在其位谋其政吧,到时候出了问题再分担责任就行了,重要的是把自己保出来,还要做到有理有据,李道宗也打算学着李治的方法拖人下水,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既然高个儿不顶,那就多拉几个人顶,这叫分摊伤害,万一死道友不死贫道呢......

李道宗也是成名已久的老狐狸,甚至在军事上的才能被李世民评价可以媲美大唐军神李靖和李绩。

所以李道宗一脸认真道:“皇上,臣以为长公主殿下在御状中所言梁国公折辱皇家威严的事很大!不可小觑!”

李治和高阳公主都是目瞪口呆的看着李道宗,李道宗这是不明白李治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思吗?怎么还拱火了?嫌事情闹得不够大吗?

高阳公主也忽然开始不明白这位叔叔的想法,自己现在闹得还不够大吗?高阳公主的意思是内部处理,达到目的,见好就收,把这件事低调处理一下,并不是说事情越大越好,那李道宗这是什么意思?

李治看着认真的李道宗感叹自己失算了,这是一个老糊涂啊!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问道:“哦,爱卿怎么说?”

李道宗道:“皇上,折辱皇家威严就是无视天子颜面,天子的事自然就是天大的事,再者,臣这个宗正寺卿只是从三品的官职,怎么可以评断正一品的长公主和国公的案事,所以臣以为,这件事已经不是臣一个区区宗正寺卿能够评断,应该让三公来做会审。”

李治听了李道宗上纲上线的话愣了一下,然后不由感慨这哪是什么老糊涂,这是老狐狸啊,分明也是看明白这件事不好做,又躲不开,就想把水搅浑,这狗屁的天子的事就是天下的事!那天下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了,大家的事那就一起做!

眼下李治只能含泪同意李道宗的说法,李道宗是“万一”死道友不死贫道,李治是“必须”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个麻烦必须不是自己的锅!

看着各自心怀怪胎的李治和李道宗二人,高阳公主也愣住了,她事前想了很多但这个结局是她没有预料到的,她只是想找借口让房遗爱代替房遗直的爵位,这件事有这么难吗?至于让皇帝和李道宗唯恐避之不及吗?

高阳公主不想一想她想要罢黜一位国公的事会是一件小事吗?是可以低调内部处理的吗?有些事是小声商量就代表是小事吗?是低调处理就是小事吗?高句丽王庭一夜之间被渊盖苏文改旗易帜,李世民一夜之间事变玄武门,哪一个不是低调处理?于无声处听惊雷才是真正的大事,她高阳公主还没有低调处理的这个实力!

就这样,因为高阳公主,一件家务事被三公会审!?

不过高阳公主转念一想,就算是三公会审也无所谓,所为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现在太尉是长孙无忌,司徒是荆王李元景,司空是吴王李恪,这么一看,三公里面有两个宗室李姓之人!三公会审也是自己占便宜,另外还有宗正寺卿李道宗做陪审,高阳公主想不出自己怎么输。

不消片刻的功夫,长孙无忌、李元景、李恪诸三公听宣进宫,再加上早已等候的李治、李道宗、高阳公主三人,这样现场就形成了长孙无忌一人面对一群李氏的情况,看着这一圈面孔,就连李治都觉得罢黜房遗直这件事要被高阳公主办成了,但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高阳公主办成,那也没有他这个皇帝的责任了。

只是并不会出现大家预想中李氏宗亲围剿监国长孙无忌的结果,现在是三公会审,高阳公主是上诉方,没有评断权,李治这个皇帝是主持人,不介入其中,所以能决定对错的就是三公外加李道宗这个宗正寺卿半个,按照票数原则,总共三票半,高阳公主一方胜率依旧明显。

不出所料,作为高阳公主为房遗则选定的亲家,荆王全力支持高阳公主,算是一票领先。

李道宗虽然在之前不想承担这件事的全部责任,推脱了一下高阳公主,但这时候成了大家一起背锅,也是义不容辞的支持她,高阳公主一票半领先。

这么一看高阳公主已经胜券在握,就算长孙无忌一人反对也无济于事。

果然长孙无忌皱着眉头道:“就算是历朝历代也没有这样荒唐的事,因为出嫁公主的家务矛盾,直接罢黜一位国公的爵位,这已经不是儿戏,而是胡闹,是笑话。”

长孙无忌的话并没有让李元景和李道宗改变自己的立场,这时候长孙无忌才看出来这哪是什么评断高阳公主的御状,只怕是来者不善,是宗室针对自己的举动,房遗直只是他们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才会成为牺牲品。

原来如此,想明白这个内幕的长孙无忌也就不在说话,用如此荒唐的借口作为政治斗争的理由,实在是有些为人不齿,这在太宗朝是万万不可能发生的,再者,表面上看这是宗室对自己的战争,可又何尝不是对李治这个皇帝的轻视呢?或许宗室现在已经是一个毒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