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刚刚生下孩子不久的缘故,实际上如意现在还在坐月子期间,所以李治并没有对册封仪式大张旗鼓,只是安排自己身边的内侍监过来说了一声这个结果,好让如意高兴一下,毕竟这大小都是李治对如意的心意。
从现在开始如意就是历史中鼎鼎大名的武昭仪了,不再是过去的武才人,如意也不用在自称小人或者宫婢,也有了独立开阁居住的权力。
如意得封昭仪本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听到册封旨意的如意并没有别人想象中的开心,而是双目无神的坐在榻上,怀里抱着孩子一摇一晃的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其中也有如意早就知道这件事的缘故,还有就是如意身前的桌子上摆着一封书信,是母亲杨氏从洛阳送来的信。
信里照旧还是杨氏对女儿的关心,询问女儿在感业寺的修行是否顺利,顺便说说自己在洛阳的大女武顺家过得很好,无须担心,外孙和外孙女也是古灵精怪,招人喜欢,妹妹青蝉也过得好,杨氏还是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到自己被武家兄弟赶出武家的事,还是把如意蒙在鼓里。
所以如意看着自己娘亲自欺欺人的信,紧抱了一下怀里的孩子,眼泪就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她终究还是违抗了杨氏的心愿,重新回到了宫里这个是非地,并且就是为了向萧未央复仇!
这时远在洛阳的杨氏也在跟自己的大女说着话,在第二次被赶出武家之后,杨氏肉眼可见的憔悴了很多,双鬓间也有了些许白发。
武顺知道杨氏给妹妹写信的事,因为自从离开长安来到洛阳后,中间也通过几次书信,无一例外,杨氏每次都是报平安,从来都没有说过自己被赶出武家的事,这次也是一样。
武顺看着日渐苍老的娘亲心疼的道:“娘,您还是不打算把这件事告诉如意吗?”
杨氏停顿一下道:“是我这个做娘的不称职,所以让我的女儿们跟着我吃苦,青蝉的眼睛被武家兄弟伤害看不见是娘的不是,你被李家退婚远嫁也是娘的不是,还有就是如意,为了我这个做娘的不被武家欺负,为了我能回到武家,心甘情愿冒着生命危险到深宫去搏前程,这也是我这个做娘的拖累,期间如意也遭遇过几次危险,还好福大命大,吉人自有天相,现在好不容易顺利熬到皇上驾崩,如意能在感业寺终老就是最好的结局,且不说我心疼这个处处为我着想的女儿,就算娘被赶出武家的事告诉她又有什么用呢?现在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尼子,所以还是瞒着她吧。”
武顺知道杨氏说得对,这件事现在就算告诉如意也只是徒添烦恼罢了,但瞒着终归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说道:“可是娘,这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纸总有包不住火的一天,这件事不可能如意一辈子不知道的。”
杨氏道:“能瞒多长时间就瞒多长时间,我们在长安城并没有熟识,如意每天也都在感业寺内修行,只要我们自己不说,没人能告诉如意真相的,只要我们经常给如意写信,如意就不会怀疑。”
武顺眼见娘亲杨氏这么说也只能叹一口气,眼下没有更好的选择也只能这么做了,好歹从妹妹送过来的书信看,妹妹还好没有发现异常,还是被蒙在鼓里的。
不怪武顺唉声叹气,本以为自己的父亲武士彟死后,自己和娘亲被赶出武家已经是最悲剧的时候,没想到还有峰回路转的时候,妹妹拼了命进宫得到了皇上的恩宠,这样娘亲也被武家兄弟接回去赡养,这样和睦的过了十来年,没想到皇上驾崩,妹妹失去恩宠,武家兄弟居然会故技重施,又把娘亲赶出了武家,如果说有什么比赶出家门伤害更大,那就是第二次被赶出家门,并且再也看不到回去的希望,现在才是自己母女四人最惨的时候,自己成了寡妇,如意作为先帝遗妃感业寺终老,青蝉依旧眼睛看不到,既然这样,杨氏说的也对,都这样了,何必再让如意烦恼呢?倒不如报喜不报忧。
武顺哪里知道自己妹妹送来的书信跟自己送出去的书信一样,表面上是感业寺修行一切正常,还望姐姐照顾好娘亲,实则如意为了复仇忍辱负重,甘愿作为皇后为了跟萧未央争宠夺爱被圈养起来的金丝雀。
都是假的,都是糊弄对方的,也都是知道真相瞒着对方,武顺自己和杨氏想要瞒着如意的事,如意早就知道,并且现在已经重新回到了宫里,还生了一位皇子,成为了二品的昭仪,只是这样的喜事如意不能分享给自己的娘和姐姐,还要瞒着她们,每个人都在替对方着想,唯有用善意的谎言来欺骗。
还有就是杨氏跟着自己的大女来到洛阳后,如意没可能知道她们的真实生活,她们也自然不可能了解如意的真实现状,所以并没有听说皇上新册封昭仪的事,就算有这个风声也不晓得昭仪的名字,这就是相互的。
在杨氏母女东迁洛阳后,郭孝慎也经常会过来,虽然他身在军伍,但还是借着休沐的时候回来看看,毕竟他名义上还是杨氏收养的孤儿,有这个养子也算是杨氏为数不多的慰藉了,只是杨氏时常看着小女儿青蝉和郭孝慎并排走在一起的背影叹气,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感慨世事无常,天不怜世人,自己作为前朝宗室的弘农杨氏现在居然沦落到要依靠女儿生活。
此时远在长安城的高阳公主也在跟杨氏一样感慨命运,只不过高阳公主感慨的不是命运多舛,而是感慨自己对命运的不甘。
在高阳公主和房遗直因为房遗则的婚事矛盾彻底被激发,高阳公主认识到自己最大的对手是长孙无忌,但摆在自己眼前的对手是处处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房遗直,房遗直是自己全力对抗长孙无忌的阻力,所以高阳公主想要跟长孙无忌一争长短,必须先解决掉房遗直,这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所以高阳公主借着在房氏调解时房遗直影射自己为牝鸡的事,以此为由对房遗直在皇帝李治面前告起了御状,罪状是对自己这个长公主失礼,对皇家失礼,目的是达到罢黜房遗直梁国公的爵位,然后让自己的丈夫房遗爱上位,房遗爱也有这样的心思,虽然房遗直是他的长兄,但胆小怕事的房遗直眼看着不能带领房家发展壮大,所以有必要退位让贤,这叫夫妻同心。
按照高阳公主的打算,她的御状递给李治就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一来是自己亲自告的御状,二来以自己和房遗爱对李治的关系,李治应该更愿意让房遗爱上位,毕竟还有一层远近亲疏的区别,这么一对比房遗爱是李治的姐夫,房遗直算什么?
高阳公主不知道的是,她以为不是什么大事的事着实是把皇帝李治吓了一跳:罢黜一位国公!
好家伙,李治就算是胆子大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更别说李治胆子还不大,性格更是儒弱,在朝堂还要多看监国长孙无忌的态度,所以高阳公主直接就是给李治这个皇帝出难题,并且一贯如此,都出了几次难题了。
太宗皇帝刚刚驾崩,李治刚刚上位的时候,恰逢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去世,高阳公主就要李治接回和亲的文成公主,这让李治一次难办。
再一次就是李治立储的东宫之争,高阳公主偏要立淑妃萧未央的儿子李素节为太子,这也跟李治想的不一样。
然后就是现在,高阳公主居然想要罢黜一位国公,并且是开国公房玄龄之子房遗直的世袭梁国公,这可更是好家伙!
感情自己这个姐姐不走寻常路,哪里有难度她走哪里,并且一个比一个难,李治现在看到高阳公主就头疼。
再说了,罢黜一位国公的事,李治哪敢答应高阳公主,按他的本意就是拖着,没准这件事就过去了,比如李治就先去办册封如意等一众二品妃嫔的事,就是想把高阳公主告御状的事拖过去。
在房家吵架发脾气很正常,毕竟高阳公主是太宗皇帝的爱女,金枝玉叶,难免会闹脾气,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过段时间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