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自己这一局要输了,长孙无忌在心中微微摇头,是对李治的惋惜,也有对宗室吃相难看的不满。
在长孙无忌之后,也就只有作为司空的吴王李恪没有说话,众人都不约而同的看向他。
李恪也知道自己这里有至关重要的一票,所以斟酌良久,李恪投出了奇怪的一票,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即支持也反对。
李恪认同长孙无忌的说法,所以他支持。
李恪也认同高阳公主的诉求,所以他支持。
两不相帮,这段是符合李恪一贯以来的做法,从他母亲杨淑妃开始就是标准的置身事外派,所以杨淑妃能够在李世民的后宫得以全身而退,阴德妃只能自囚掖庭冷宫,所以李恪能够在李承乾的谋逆中得以全身而退,而李承乾被贬为庶民,魏王李泰也被贬为东莱郡王,齐王李佑更是被赐死,唯有他李恪官拜司空,还有上一次高阳公主主使的东宫之争,李恪也是这样,最终成为了太子太师,这都是李恪传至其母置身事外的好处,所以也就不意外李恪做出这样的选择了。
但即使是这样的票数,结果依然是高阳公主两票比一票半获胜,难道罢黜房遗直已成定局?
可是坐以待毙不是长孙无忌的风格,这样被围剿没有援兵是必败的,别忘了,长孙无忌一样有极其优秀的军事才能。
长孙无忌不等声色的道:“皇上,事关国公之位,臣以为这样的评断没有吏部尚书的参与不合适。”
把褚遂良拉进战场,这是长孙无忌在规则内能够施展的最大空间,不过长孙无忌说的也有道理,天下官吏无不出吏部管理,再想把其他人拉进来也没可能了。
长孙无忌话音刚落,李元景、高阳公主等人马上就变了脸色,他们谁不知道吏部尚书褚遂良是长孙无忌的人?上一次东宫之争他们就是输在半路杀出的褚遂良手中,怎么可能让长孙无忌故技重施?马上就出言反对。
只是一个“不可”说出口,总要有合适的理由,可是长孙无忌能说出口就是笃定他们没有合适的借口拒绝,最后无奈之下,李元景只能道:“这本是三公会审之事,就算是宗正寺卿李道宗都只是陪审,只能算半票,现在褚遂良作为吏部尚书,也只能算半票,这已经是他们最大的让步。”
虽然这看起来是让步,实则已经把到手的胜利拱手于人,因为褚遂良的立场是毋庸置疑的。
果然,在褚遂良听诏到来之后马上反对这件事,更是不客气的表示如果做了这件事是会让世人耻笑的。
宗室几人闻言又是一阵冷哼,本来稳拿的局面就这样被长孙无忌扳回去,脸色已经很难看。
败局扳成平局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面对这样的险局,脸色也是很难看。
现在有了褚遂良的半票,二比二,李治没有想到难题重新摆到了自己面前。
这算不算多此一举?这算不算聪明反被聪明误?李治就是不想做这件事的决定才想要嫁祸于人,没想到兜了一大圈子,难题又回到了自己这里,脸色也开始不好看。
可是众人脸色难看归难看,今天这件事肯定是要有一个结果的,不可能三位三公,搭着一位吏部尚书和宗正寺卿今天解决不了一件家务事,这传出去可不好听,再就是今天的对局就是战场,还不到鸣金收兵的时候,高阳公主想要赢,长孙无忌不想输,这也是宗室和监国几次争斗局势最势均力敌的时候,谁都不想放弃,放弃就代表认输。
几人闭门磋商此事从半上午直到中午,内侍监前来问候午膳也被赶了出去,继续饿着肚子商量,然后又到了下午,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大唐朝堂地位最高的几人在商量什么重要的国家大事,都废寝忘食了,谁能想到是为了一件荒唐的家务事?几位大臣为了一件家务事进行的闭门会议,只是闭门会议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都没什么人说话,大家都知道对方的目的,反正自己不会同意,多说无益也就懒的开口。
事情发展到这样焦灼的状态大家都知道不会有结果,至于大家为什么不开口?目光齐齐看向了皇帝李治,二选一,是皇帝展现气魄的时候了!
李治在大家齐齐的注视下,气打好几处来,现在他算是体会到了做皇帝的难处,皇帝无小事啊!就算是一件小小的家务事也够几位三公吵一天了,而且还吵不出结果,到头来还是自己这个皇帝看着办,可是自己怎么看着办?自己能看着办早就办了,至于拖到现在持续扩大战场吗?
可是眼下的情势已经说明大家就等皇上的意思了,李治干脆眼一闭心一横,毕竟自己还是皇帝,他们让皇帝不舒服,那皇帝也能各打五十大板,说道:“诸位大人说的都有道理,所以朕决定:梁国公房遗直对高阳长公主失礼属实,有损皇家颜面,该责罚,但念在初犯,不至于被罢爵,所以暂时停止其梁国公爵位的俸禄和待遇,在家禁足反思,至于结果以观后续,就此结束此事,这就是朕的御批,各位大人各自归家吧。”
李治说完不等几人回应就先行离开,午膳也不去补了,都快晚上了还吃什么?气都气饱了,直接去武昭仪那里消气去了。
李治离开后长孙无忌跟李元景等人也是冷哼一声各自离去,这一次算是双方的一次短兵相接,各自都是亲自下场,代表着双方的矛盾已经是彻底激化。
对于这一次李治处理这件事的结果,双方自然是都不满意,明面上看皇帝是打个五十大板,也就是各退一步,但高阳公主自己亲自入场就是想要必胜的结果,没想到最终的结果还是以平局收场,自己豁出去脸也就这么一个结果,必定不会满意,但也算是在跟长孙无忌的斗法中赢了一小局,不是还暂时停了房遗直的爵位吗?这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至少眼前房遗则和李元景女儿的婚事不会有问题了。
还有就是李恪和李治的立场问题,作为同一个李姓,李恪一贯的骑墙派作风让高阳公主很不满意,可是李恪现在作为宗室最位高权重者,高阳公主也不便明说,至于李治这个皇帝,高阳公主就算有不满就更加不便明说了。
长孙无忌的不满更多的是对高阳公主为首的宗室,之前长孙无忌还以为双方之间哪怕有权势之争,但也会为此起码的体面,毕竟都是位高权重的体面之人,所以长孙无忌赢也赢的体面,宗室输了长孙无忌也留了情面,没想到现在会这么吃相难看,不择手段,仅仅用一个“失礼”的借口就想夺一位国公的爵位,这不就是明目张胆的抢吗?这就有些太胡作非为了,真把他长孙无忌当做好人了?
不过对于李治的表现长孙无忌倒是认为还行,虽然有些乱刀斩乱麻,但也算是有一些皇帝该有的制衡的想法,这件事也不至于让大家闹得太难堪,还算是体面的被解决掉。
只是...长孙无忌抬头看了看这大唐的天空,乌云密布,似乎又要有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