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卢植应朝廷之召,荣升博士,目前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山上传授经典。
得知此讯,阿瞒便向卢植表露了自己的心愿——自学成才,并表达了前往缑氏山求学问道的渴望。
对于阿瞒的请求,卢植爽快地答应了,但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阿瞒在抵达缑氏山后,不得干扰其他学子的学业。
阿瞒闻言,立刻承诺将遵守规定,保证不会影响他人。
达成共识之后,阿瞒取出手机,搜索到袁绍的号码,拨通了电话。
电话那头,袁绍的声音迅速传来,带着一丝好奇:“阿瞒,有何急事?”
阿瞒整理了一下思绪,将方才与卢植的对话简洁地告诉了袁绍:“阿绍,我刚刚与卢植博士商议过,计划前往缑氏山修习经典。这样的机遇难得,如果你有空暇,不妨一同前往,共同精进。”
袁绍听后,沉默了片刻,显然在深思熟虑这个建议。
片刻后,他才缓缓说道:“阿瞒,对学问的追求,我亦不愿错失。那么,我便调整一下行程,尽量与你同往。”
察觉到袁绍语气中的迟疑,阿瞒迅速补充道:“阿绍,我们可以灵活调整时间,不必急于同步。”
袁绍被阿瞒的热情所打动,道:“好,阿瞒,我随你同赴缑氏山。但我可能稍晚出发,你先行一步,我会尽快跟上。”
阿瞒兴奋至极,连声答应:“没问题,阿绍,我会等你。缑氏山上,我们再会!”
挂断电话后,阿瞒内心充满了憧憬。
他已经开始想象,自己将如何融入新的同学群体,如何在新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在郭泰的葬礼结束后,阿瞒带着曹阿宝和许攸便跟随卢植前往缑氏山。
阿瞒抵达缑氏山,被这里的宁静与庄严所吸引。
山间鸟语花香,古木参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每一处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辉。
他按照卢植的指引,来到了一处简朴而宽敞的讲堂。
讲堂内,已有几位学子端坐于席,各自埋头苦读。
阿瞒轻手轻脚地找了一个角落坐下,尽量不发出声响,以免打扰到他人。
卢植博士走进讲堂,学子们纷纷起立行礼。
卢植微笑着示意大家坐下,然后开始讲授《易经》。
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讲解深入浅出,让阿瞒听得津津有味。
阿瞒聚精会神,边听边记,不时地停下来思考。
他发现,卢植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总能用生动的例子解释深奥的道理,让学子们易于理解。
课间休息时,阿瞒走到讲堂外,深吸一口山间清新的空气,感到心灵都得到了净化。
他看到其他学子三两成群,或讨论学问,或低声吟诗,这样的学习环境,真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不久,袁绍也来到了缑氏山。
阿瞒见到袁绍,心中欢喜,两人互相致意后,便一同投入到了学习中。
袁绍虽然事务繁忙,但一旦开始学习,便全神贯注,显示出对学问的尊重和渴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瞒和袁绍跟随卢植博士学习了《诗经》、《尚书》、《礼记》等经典,他们的学问日益精进。
随着袁绍的到来,缑氏山的宁静学风似乎被掀起了一阵微妙的波澜。
袁绍,这位出身名门的翩翩公子,不仅容貌俊美,举止间更流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