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性格温和,待人接物总是彬彬有礼,
这使得他在缑氏山的学子中迅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缑氏山的学子们,大多出身寒微,对于袁绍这样的名门之后,自然抱有几分敬畏和羡慕。
许多人开始暗中观察袁绍的一举一动,希望能从他的言行中学习到一些上流社会的礼仪和风度。
不久,便有一些学子开始主动接近袁绍,或是请教学问,或是探讨时事,目的无他,只为能在袁绍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然而,这种追捧和巴结的现象,却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在这其中,公孙瓒的态度最为鲜明。
他同样出身贵族,尽管母亲身份不高,但公孙瓒本人却有着不输于袁绍的俊美容貌和更加洪亮的声音。
他机智善辩,才思敏捷,本应在缑氏山中大放异彩,却因袁绍的出现而显得黯淡了几分。
公孙瓒对袁绍的种种优越感感到不满,他觉得自己在学问和才华上并不逊色于袁绍,却因袁绍的名门背景而受到了忽视。
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使得公孙瓒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与袁绍作对。
在讲堂上,他常常针对袁绍的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在课余时间,他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挑战袁绍的权威,试图在学子们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针锋相对的局面,让缑氏山的学子们感到尴尬和无奈。
他们不得不在这两位才子之间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卷入了这场无形的争斗。
而阿瞒,作为袁绍的好友,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必须在友谊和山中的和谐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阿瞒深知,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矛盾若不加以调和,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学业,还会破坏缑氏山的学术氛围。
作为“朋友”,他决定挺身而出,尝试劝和。
一日,阿瞒趁着课后,邀请袁绍和公孙瓒一同到山间的小溪边散步。
他选择了一个风景优美、气氛宁静的地方,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两人能够放下成见,坦诚交流。
途中,阿瞒故意引导话题,谈起了山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尽量避免触及敏感的议题。
待三人走到溪边,阿瞒才缓缓开口:“袁绍兄和公孙兄才华横溢,同时又算半个同窗,何必搞得如此僵硬,有什么不满,我们当面讲清楚,大家日后尽量避开对方。”
袁绍和公孙瓒听后,都沉默不语。
阿瞒继续说道:“袁绍兄,你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为人谦和,深受众人敬仰。公孙兄,你同样才华出众,机智过人,是缑氏山的佼佼者。你们二人各有千秋,何必非要争个高下呢?”
公孙瓒忍不住开口:“阿瞒,你说的道理我懂,但袁绍总是那么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我看不惯。”
袁绍闻言,眉头一皱,正欲辩解,阿瞒却抢先说道:“公孙兄,你误会袁绍兄了。他并非有意摆出高姿态,只是性格使然。袁绍兄,你也别生气,公孙兄其实是个直率的人,他的批评也是出于对你的尊重。”
阿瞒顿了顿,转向公孙瓒:“公孙兄,你母亲身份虽不高,但你本人的才华和努力早已让你在缑氏山站稳了脚跟。你又何必在意别人的出身呢?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学问上,而不是相互攀比。”
经过阿瞒一番劝解,袁绍和公孙瓒的态度都有所缓和。
袁绍主动伸出手,对公孙瓒说:“公孙兄,之前若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涵。今后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再为无谓之事争执。”
公孙瓒也放下心中的芥蒂,与袁绍握手言和:“袁绍兄,我也有不对之处,以后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阿瞒见状,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这次的矛盾虽然暂时得到了缓解,但要让两人真正化解心结,怕是有点难度。
不过,至少这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