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阿瞒坦率地展露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后,蔡邕深思熟虑,最终自认并非阿瞒启蒙的合适人选。
阿瞒对蔡邕的选择表示了深切的理解与尊重。
在他看来,师生间的相遇应当是彼此选择的结果,老师挑选弟子,弟子亦选择老师,这是对双方最起码的尊重。
他感激蔡邕的指点,同时领悟到,求学之路各有其径,唯有找到契合自己的导师,方能引领自己迈向更辽阔的天地。
虽然蔡邕与阿瞒未曾确立正式的师生关系,但蔡府藏书之丰富,犹如瀚海。
阿瞒遂提出恳请,希望能继续在此畅游书海。
蔡邕略加思索,终是首肯。
在蔡邕的许可下,阿瞒得以自由地在蔡府藏书阁中翻阅。
竹简堆叠如山,卷轴展开似海,每一卷每一篇都沉淀着古人的智慧与经验。
每日,阿瞒穿行于书架之间,或研读兵法策略,或探寻历史兴衰,或沉醉于诗词歌赋。
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心灵在知识的深渊中航行。
蔡邕虽未亲身指导,却常在阿瞒阅读时默默关注,不时点头,似乎对这青年的勤奋与专注暗自赞许。
阿瞒在蔡府的阅读时光,恰似一只饥渴的仓鼠误入了琳琅满目的厨房。
每一本书,对他而言,都是一道诱人的佳肴,他急不可耐地想要尝遍每一道风味,每一份知识都令他感到无比的满足与兴奋。
他在知识的宝库中穿梭,从兵法的策略布局到史书的朝代更迭,从诗词的深远意境到哲学的深邃思考,无一不是他渴望探索的领域。
他的心灵如同久旱逢甘霖,面对知识的盛宴,每一口都品得津津有味,每一嚼都析得细致入微。
在这段时光里,阿瞒的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的心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滋养。
正如仓鼠在厨房中欢快地觅食,阿瞒在书海中尽情地遨游,不断地充实自己,为未来的挑战积累了宝贵的能量。
蔡邕性好琴棋书画,阿瞒对此亦兴致盎然。
每当蔡邕抚琴、对弈、挥毫、作画,阿瞒总在侧相伴。
蔡邕常言,阿瞒实乃他的忘年之交。
阿瞒则朗声大笑,称蔡邕虽非自己的老师,却胜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