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瞒与蔡邕之间的关系,正是这般亦师亦友,相互学习,相互成长。
转瞬之间,阿瞒在蔡邕府上度过了三个春秋。
在这漫长的三年里,阿瞒的蜕变显而易见。
书籍的滋养让他的智慧如同破茧的蝴蝶,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心胸也如同浩瀚的大海,变得更加宽广,更加包容。
不久前,阿瞒收到了一封来自父亲的家书,信中传递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父亲已荣升为司隶校尉,跻身于两千石高官之列,这也意味着阿瞒有资格进入太学的小学部学习。
对阿瞒而言,这无疑是一纸改变命运的书信,象征着他在学问的道路上即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换言之,这就像是打开了一幅全新的地图,指引着他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蔡邕府中,阿瞒的离别仪式简单而温馨。
他手持一支毛笔,笔尖蘸满墨汁,书写着离别的赠言。
身旁,一只慵懒的猫儿蜷缩在阳光下,享受着这宁静的时光。
阿瞒在蔡邕的藏书阁中留下了自己的墨迹——天高海阔,史书相逢。
他轻轻放下笔,向蔡邕深施一礼。
“伯喈兄,后会有期。”
年仅十岁的阿瞒,却毫不拘泥于礼节,直接以蔡邕的表字相称。
蔡邕也不拘泥于这些小节,他微笑着回应:“阿瞒小友,无论何时,欢迎再来。”
阿瞒转身离去,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
蔡邕轻轻地抚摸着那只被阿瞒留下来给他作伴的三花猫,这只猫儿在阿瞒离开后显得有些孤寂,它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落寞。
猫儿似乎感受到了蔡邕的关怀,抬起头,用它那明亮的眼睛望着蔡邕,仿佛在说:“我会一直陪着你的。”
蔡邕的眼中闪过一丝温暖,他抱起猫儿,轻轻地拍了拍它的背,以示安慰。
然后,蔡邕坚定地转身,继续守护着知识的殿堂,或许在等待下一个求知若渴的少年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