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转换了话题,开始检验阿瞒在算术和其他经学领域的掌握情况。
随着问题的深入,蔡邕察觉到阿瞒在这些领域的知识显得有些吃力,尤其是经学部分。
阿瞒的眉头微微皱起,显得有些不耐,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老师,这些经学篇章太过繁琐,似乎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
蔡邕闻言,轻轻放下手中的竹简,目光温和而坚定地看向阿瞒,语重心长地解释道:
“阿瞒啊,经学看似繁复,实则蕴含着古圣先贤的智慧与教诲。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学习经学,能够让你明白天地之道,知晓人伦之理,这是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顿了顿,观察阿瞒的反应,然后继续说道:
“你觉得它不实用,是因为你还未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经学教我们如何行事,如何为人,如何在乱世中保持本心。当你掌握了这些道理,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找到解决之道。经世致用,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感悟。”
蔡邕的眼神中流露出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生的期望,他缓缓地继续说:
“再者,从实际角度来看,经学是通往仕途的必经之路。在当今世上,无论是出将入相,还是治理一方,都离不开经学的滋养。学习经学,不仅是求知的过程,也是你未来能够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
在古色古香的书房内,蔡邕的言辞如同古卷中的智慧,缓缓流淌。
蔡邕说的道理他都懂,可……
阿瞒缓缓欠身,语气恭敬却带着几分固执:
“老师教诲,操铭记在心。然而,吾辈生于世间,各有志趣所在。”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那些堆满经卷的书架,语气更加坚定:“在下行事,向来遵从己心,但求能追随本心,学吾所好,行吾所愿。”
蔡邕闻言,心中明了阿瞒志不在此,遂不再坚持让他深入经学的劝说。
他轻轻叹息,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告知阿瞒:“既然你志在它途,那么日后若想通过考试,进入太学的小学部深造,恐怕是难以成行了。”
阿瞒听后,眉宇间闪过一丝惋惜之情,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没有丝毫后悔之意。
【叮,同龄人已踏入顶尖学府,享有最优教育与人脉资源,而宿主仍在兴趣的海洋中摸索,特此颁发咸鱼值666。】
“……”
阿瞒默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几句不雅之词在舌尖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