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烽火燃七星[战国] > 第73章 行路难

第73章 行路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然而君王若发命,臣子岂敢不从?春寒料峭,冰雪未消时甘茂便与庶长向寿一同领数万兵马东出函谷关,浩浩荡荡地向宜阳进军,但也如嬴疾所料,秦军攻打宜阳数月毫无进展,却已损失众多兵马。

期间韩王见状连忙向楚国求援,楚王熊槐派上将军景翠前去支援,楚国又以秦国背信弃义攻打自己盟国为名与秦国断绝了联盟。

闻此消息后楚暄心中悲愤,回想张仪与嬴驷曾为了连横魏、韩、楚三国煞费苦心,劳苦奔波数年,为拉拢楚国张仪不仅背负了“欺楚”骂名,还深入虎穴险些丧命,而这一切却因嬴荡一个念想付之一炬,但他也无可奈何,毕竟现如今秦国是何光景都与自己无关了。

此事在魏国也备受关注,魏韩素来唇亡齿寒,如若韩国被攻破,魏国必受牵连。

魏嗣也紧张起来,眼下秦、韩、魏连横破脸,为今之计魏国必须另寻盟友,壮大势力。

早朝后,众文官来到议政堂议事,魏嗣这次特意回避了武官,尤其是赵国的使臣们,他今日召集众文官便是要商讨结盟一事。

眼下除了赵国外魏嗣心中的最优选是齐国。

齐国地大,临东海,国力、财力和兵力放在列国中都是一等一的,且齐国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周王朝初建,齐国原是姜子牙的封国,邻边又有大儒孔子的故国鲁国,齐鲁二国有着礼仪之邦的著称。如今齐国又在临淄创办了稷下学宫,天下名士汇聚于此。

综合分析,齐国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力量都位于各诸侯国之首,若是能和齐国结盟,不仅可以彰显魏国的地位,还可以从齐国那儿借兵壮大势力,有这一座靠山,魏国便不再畏惧秦国。

这些年朝中也有许多游走于齐魏二国之间的使臣,多为朝中的贵族官员,其中也包括须贾,因此在议政堂论结盟时,众官吏一直认为应当与齐国结盟。

“臣认为不妥。”楚暄站了出来,力排众议道,“王上臣认为与齐国结盟并非良选。”

群臣见又是楚暄反驳,纷纷皱眉,魏嗣眉尖轻挑,反问道:“楚尚书何出此言?”

楚暄答道:“王上,依臣之见齐国虽国富力强,可齐国与秦国相隔甚远,二国之间毫不相干,眼下魏国担心的是秦军会攻打魏国,若真打起仗来齐国并不会分多少兵力援助魏国,也不会为了邻边的盟国与秦国撕破脸面,齐魏结盟属于近交远攻,齐国可是把魏国当枪使了,这样于魏国不利。”

近交远攻便是张仪曾经在秦国对魏国的做法,楚暄可太过熟悉,当初站在秦国的立场这计谋固然是好,但如今是替魏国出谋划策,便不可能让魏国中了这“陷阱”。

楚暄继续道:“眼下最好的盟友应是北方的赵国。三晋本就是一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敌,若真要结盟大国,可与楚国结盟。楚国与秦国接壤,此番秦军攻打宜阳也侵扰了楚国的边境,楚王定不会坐视不管,相比于齐国,和楚国结盟更有利。”

且不说赵魏韩为晋所分,赵国使臣在魏国已经待了一年多,关于赵魏结盟,魏嗣一直不给个准话,一拖再拖,已是对赵王的不尊重。此番魏国若是答应与齐国结盟,这一举动便是拒绝赵国为盟友,因之前齐国攻打燕国时赵国大力援助,与燕国共同抗击齐军,这件事使得齐赵二国结下了梁子,魏国也只能从二国中挑选其一作为盟友,而选了一方就会得罪另一方。

“臣反对!”那日与楚暄对峙的文臣站了出来,正色道,“臣不同意楚尚书所言与楚国结盟。楚王素来首鼠两端,屡次三番隔岸观火,韩魏也因此吃了不少的亏。楚尚书今日提出的结盟之策不正与当年公孙衍合纵五国攻秦一样吗?那次还不是三晋联军冲在前线奋力抗秦,最终溃败收场,由此说明这结盟不可取!”

“那次公孙衍是因个人私情结盟,秦楚之间本就无仇无怨,二国自然不愿意撕破脸。”楚暄反驳道,“但这次不同,楚国若再隔岸观火,便要后院起火了!”

“王上,倘若与楚、赵结盟都将得罪齐国。”这时新丞相魏齐说话了,他瞥了楚暄一眼,继续道,“楚、赵二国都与齐有过节,当年张子欺楚一事闹得列国皆知,还挑破了齐楚二国,齐王至今都耿耿于怀。”

在说到“张子欺楚”时魏齐特意加重了语气,冷笑着看楚暄。

这四个字如当头棒喝,楚暄心中一怔,眼神瞬间凛然,对上魏齐的目光时狠狠地瞪了回去。

魏齐道:“若是不想得罪齐国,此二国不碰为妙。”

楚暄冷声道:“王上,赵国使臣已驻魏国一年有余,魏国先前已放言愿意同赵国结盟,此番若突然变卦,魏国可就是言而无信了!”

龙椅上魏嗣沉思着,他认为众人说得都有道理,但他心中还是想与齐国结盟,但也正如楚暄所言,若因此回绝赵王落在列国严重他便是言而无信了。

魏嗣有些头疼,揉了揉眉心,沉思片刻后脑中灵光一闪,坐直身子清了清嗓子,说道:“朕认为还是与齐国结盟最为妥当,但确实如楚尚书所说,朕也不能言而无信。不如这样,朕过几日便签好那盟书,让赵使带回去告诉赵王,魏国愿意和赵国结盟,却被齐国抢先一步,齐王称如若齐、魏、赵三国能为盟友,定当不计前嫌,三国齐心必将威慑列国!”

魏嗣心知赵国内部正在施行变法改革,不想节外生枝,急于结盟也是为了壮大势力,以免外忧内患,所以他才用这一点作为筹码一直牵制赵国。

而这种说法一方面抬高了魏国的地位,显得魏国十分受众,愿结盟者源源不断,另一方面将自己的摇摆不定归咎于齐国的施压,这样还能撇清“言而无信”的骂名。

魏嗣本就不把赵国放在眼里,于他而言赵国地处北方,与胡林接壤,国中也有诸多胡人,杂乱无章,简直与蛮夷无甚区别,与赵国结盟捞不到任何好处,那自然选择强齐。

“……”楚暄闻言直接无语。

“好!王上英明!”堂内除楚暄外的众文官不约而同地称赞呼喊。

在这荒谬的阵阵称赞声中,楚暄突然觉得疲惫万分,心生茫然,心里好像空了一处,他说不上那是什么东西丢失了,或许是所谓的信念吧……

它不断地向下沉,直至跌落谷底,摔成了齑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