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烽火燃七星[战国] > 第50章 桑梓归

第50章 桑梓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楚暄不再上前,静静地注视着张仪,难抑的悲痛笼罩在心头,他再也无法从这个瘦弱的男人身上看到大秦相国的影子了。

——

张仪做了魏国的丞相。

一行人经过这一年多的奔波,终得安定,只是这结果与预想的截然不同。

可人生本就如此,世事无常。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这一个月来,张仪如曾经在秦国为相时一般——上早朝、与君王论证、批阅奏折,每日早出晚归,相府、王宫两点一线。

饶是如此,他却没有过去在秦国为相时的精神抖擞,即便面上依旧云淡风轻,眉宇间的惆怅却是徘徊不去。

他时常独自一人坐于院中的槐树下,盯着一处出神,眼神呆滞,一坐就是一个时辰,任凭楚暄如何叫唤都回不了神。

或许在嬴驷死去的那一刻,张仪也“死去”了。

张仪的身体每况愈下,咳疾反反复复地折磨着他,夜半三更房中时常传出剧烈的咳嗽声,将全府上下都惊醒了。

楚暄林辙赶过去,只见张仪揪着被褥,蜷缩在床上,咳得双颊充血,拉满血丝的双眼直冒泪花,然而府里的仆役却置若罔闻,只有小谷赶了过来,三人轮番照顾了张仪一夜,鸡鸣时才睡下,还未睡一个时辰,又赶在卯时入宫朝拜。

这种情形持续了十余日,张仪的精神日渐萎靡,身形日益消瘦,衣带渐宽,背脊佝偻,未及知天命已然步入行将就木。

对于这些,魏王派来的仆役们从来不闻不问,他们很好地恪守本分,每日卯时起,亥时睡,面无表情地清扫屋舍,端茶倒水,哪怕深夜动静再大也丝毫不会破坏这井然有序的作息。

对此,楚暄十分气恼,可魏王派来的人他也不好将他们轰出去,这些仆从更像是魏王派来监视张仪的,住在这府中每日都能感受到许多双眼睛扫了来扫去,听到下房传来的窃窃私语。

张仪的饮食起居由楚暄、林辙和小谷亲自料理,小谷对此极其上心,每日如影随形,夜晚守在张仪的房门外,从未松懈过,这令楚暄感到欣慰。

这数月来,楚暄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世态炎凉,如今张仪虽为魏国的丞相,可天下人皆知他是被新秦王逐出秦国,沦落于此,可谓是虎落平阳。

对于他的遭遇有人感到唏嘘,更多人则是冷嘲热讽,只觉得喜闻乐见。

趋炎附势之人常有,得势时谁见了都卑躬屈膝,百般奉承,生怕你受了半点委屈,失势时谁都想踩上一脚,或是冷淡疏离,避而远之。

相府外头隔三差五迎来一辆阔气的马车,车夫将一箱箱奏折抬进书房,看得楚暄林辙二人目瞪口呆,为此张仪不得不连夜批阅奏折,如此一来病情又加重了。

楚暄实在看不下去,揽了大半,每日扎根在书房,一坐便到夜半三更。

这些奏章的内容又臭又长,有的是长篇大段文绉绉的溢美之言,辞藻华丽,穿插着孔孟君主仁爱学说,只为了引出一句:近来封地开源大,恳请魏王增收税赋,扩充自己的地皮。

有的论天论地论国运,扯出一堆三皇五帝,阴阳五行学说,以求魏王拨点经费搭建高台,供阴阳师祭天地,拜鬼神。

还有些溜须拍马的大臣称自己夜观星象,见南边山头紫气缭绕,乃祥瑞之兆,又请大师掐指一算,称南山将有神鹿出没,故而上书告知魏王,须大兴土木在南山建离宫,设猎场,逐神鹿而射之。

诸如此类的离谱奏折在书房中叠成了几座小山,那些夸张生动的言语看得楚暄哭笑不得,到得最后全作故事来看,随意批阅几句便扔到一旁,由林辙帮忙整理。

在这过程中,楚暄未从中看到任何经世言论,回想当年在秦国相府所见的奏章,数量虽与此相差不二,内容上却是霄壤之别,也难怪魏国的贤才全都赴秦国谋求仕途发展,就魏国这种朝堂风气,来十个商君变法都无济于事。

魏国没有秦国那般渴望发展,此时的魏国也不似魏文侯时期的鼎盛,如今的魏国不过是齐、楚、秦三国之间斗争的工具,哪边强大就往哪边倒,且魏国朝堂权贵垄断,张仪虽为丞相,话语权还不如一个上大夫。

魏王和宗亲贵族们乐于将资金用在虚于浮华之物上,以便于填充门面,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魏王和权贵们乐得如此,即便有贤臣不愿意或看不惯,也无力反驳。

如此朝堂风气也难怪魏国无法发展,数年前魏嗣刚继位时,孟子入宫与其谈经论道,聊国事国运,出来时脸色难看,连声叹气摇头,只道出一句:“望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对于如此评价,魏嗣倒也不放心上,他刚继位时与义渠联合攻秦,却大败收场,自那之后就再无强国之心,诸事交予朝中大臣料理,每日退朝后就到王宫后院赏花听曲儿,各色妃嫔轮番伺候,常在宫中设宴,或同王亲贵胄们到郊外游猎,日子过得滋润快活。

楚暄忆起当年在秦国,嬴驷成日坐于政事堂中批阅奏章,凡事亲力亲为,与朝中重臣彻夜论政,以求富国强兵,开创霸业。

而魏嗣却是一副高枕无忧的姿态,将奏章全部丢给张仪料理,自己游山玩水,享乐无度。

楚暄心中明白,魏国不是秦国,魏嗣也不是嬴驷,如今自己身在魏国,即便有诸多的遗憾和不满都只能接受现实。

山东列国大多如此,只是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身处这般环境中,想到这些,楚暄不禁怅然,对自己的未来和入仕之心又增添了几分迷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