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烽火燃七星[战国] > 第50章 桑梓归

第50章 桑梓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楚国客栈的掌柜名唤冯喜,是张仪安插在楚国的线人。

楚暄在信中将时局告之,让他奔走齐国在坊间放出“秦军将举兵三川,秦王荡尊王攘夷”的消息,并赶在屈原到达齐国之前将这风声煽入齐王耳中。

至于这是真是假已无人查证,全凭听者臆断。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信的人多了自然就成真了。

二人在郢都住了一晚,翌日清晨离去,旬日后回到了大梁郊外的客栈。

刚一进门,小谷便兴冲冲地迎上来,对二人道:“公子,宫中前日传来消息,齐国已打消了攻打魏国的念头,魏王大喜,感念大人救魏国之恩,昨日早朝颁下王书,封大人为丞相!”

楚暄林辙闻言如释重负,一扫疲惫,露出笑颜。

楚暄赶忙问道:“先生现在在何处?”

“大人此刻已在相府。”小谷早已将房中的行囊整好,只等二人回来,“魏王本欲赐大人一座崭新的府邸,但大人称自己在魏国有一栋旧宅子,将相府设于那处便好,只是长时间无人居住,有些老旧蒙灰,恳请魏王派些人前去打理一番。魏王同意,大人昨日吩咐若二位公子回大梁,便带您二位过去。”

楚暄问道:“可是城北西街第三条巷子拐角旁的那座宅子?”

“正是。”小谷好奇,“公子那您知道?”

楚暄点头:“那是先生入仕前的住所,我们快过去吧。”

三人将行囊搬上马车,一路上楚暄看着窗外的大梁城,不禁感慨,这是他六岁以后第一次回到故土,看着城郭与街景,陷入回忆。

大梁原名北梁,原属于楚国,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在伐楚时夺了去,改名为“大梁”。

起初魏国的国都设于安邑,先王魏瑩为实现争霸中原的志向,将都城迁至大梁,并大兴土木,扩建大梁城,还在城外开挖鸿沟,开凿出十数条护城河,故而大梁城航运畅通,商业发达,这也使得魏国经济位列七雄之首。

如此大动干戈自然劳民伤财,这也令魏国损耗重大,人力物力用于兴修水利,导致军力不济。

魏惠王魏瑩好大喜功,几次逼走能人异士,占着历代君王攒下的“家底”使劲儿征讨邻国,以至于穷兵黩武,位于中原腹地也使得大梁城被四处围攻,未能开疆拓土反倒被各国喊打喊杀,落得最后进退维谷的下场。

在此期间,秦国因商鞅变法,国力军力不断壮大,屡次给予魏国重创,列国也趁此机会落井下石。

嬴驷在位时更是采用了张仪的伐交策略,对魏国恩威并施,玩弄于股掌之中,迫使魏国依附于秦国,自那之后,魏国日渐衰败,江河日下。

魏国从争霸转为求安,就算当今魏王有着东山再起之心,也得从养精蓄锐做起。

对于大梁的百姓而言,兵戈止息自然是再好不过,且大梁地处黄河流域,占尽了优势,农商发达,商旅遍地,可谓是富甲一方,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不同于楚国的奢靡华贵,大梁城文化底蕴深厚,城中名士云集,士农工商以士为先,可以说大梁是除了齐国临淄以外第二个人才济济之地,也是大多数名士的诞生之处。

大梁城内多的是出自名门学派,满腹经纶的士子,生在大梁自幼便会接受礼仪教化,哪怕是贫苦百姓,只要家中有男丁,即便是倾家荡产长辈也要将子孙送入学堂。

张仪的祖上是魏国王室偏远的旁支,到他这一代早已没落,他自幼好学,时常废寝忘食,有时为图方便,看到精彩之处会直接记在衣裾上,买不起绢帛就折竹子刻字,后来他倾尽家底奔赴云梦山求学,拜入鬼谷子门下。

楚暄的父亲与张仪是世交,二人自幼相识,一同长大,两家只隔了一条巷子,串门自是不在话下。

及冠后,楚父入宫面圣,因才学过人被魏瑩封作太子太傅,后因病辞官,在自己家中开设学堂,学生中多数为读不起书的寒门子弟。

窗外的屋舍、树影快速晃入眼中,儿时的记忆零零散散地在脑中浮现,逐渐拼凑出一帧帧图景。

马车停下,楚暄回过神,与林辙下了车,入眼是一座老宅,楚暄不自觉地嘴角上扬,心底萌生出一阵亲切感。

眼前的老宅子陈旧,甚至有些寒碜,房梁和门顶的漆脱落的不成样,顶上的匾额倒是陈新,应是刚挂上没多久,突兀地悬于门顶,其上墨迹未干,赫然刻着“相府”二字。

宅子不大,只有一进,楚暄推开门,只见三两仆从正拿着扫帚从偏房走出来,院中几名仆从修剪着枯枝,扫着满地的枯枝落叶。

枯叶将地面盖得厚实,石灰搅着干硬的泥土倔强地黏在地面上,几处灰黑色的小土包自地面隆起。

那些仆从穿着魏国的绛红色宫服,极为刺目,僵硬地打扫着,脸上写满了不情愿,其中一人被扬起的灰尘呛得直咳嗽,见楚暄林辙朝院中走来,只得将脸上的延误生生压下。

院中有一棵高大的槐树,粗壮的枝干挡住了天际橘红色的夕阳,几片枯叶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落于树下人的肩上又被微风拂开。

槐树下,张仪正负手而立,安静地望着即将没入地平线的残阳,半身没入树荫蒙蔽的阴影中,将本就消瘦的背影削得更加单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