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了,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
当时的仪式是这样的:天亮之前,首先是谒者执行礼仪,叔孙通带着诸侯大臣们按次地进入殿门,院子里排列着保卫宫廷的骑兵、步兵,陈列着各种兵器,插着各种旗帜。这时有人喊了一声:“ 趋。”于是殿下的郎中们就站到了台阶的两旁,每个台阶上都站着几百人。功臣、列侯、将军,以及其他军官们都依次站在西边,面朝东;丞相以下的名种文官都依次站在东边,面朝西。九行人设立了九个傧相,专门负责上下传呼。
最后皇帝的车子从后宫出来了,他贴身的人员拿着旗子,传话叫大家注意,然后领着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们依次向皇帝朝贺。从诸侯王以下,所有的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群臣行礼过后,又按着严格的礼法摆出酒宴。那些有资格陪刘邦坐在大殿上头的人们也都叩伏在席上,他们一个个按着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给刘邦祝酒。
等到酒过九巡,谒者传出命令说:“停止。”哪一个稍有不合礼法,负责纠察的御史立即把他们拉出去。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敢喧哗失礼。这时刘邦才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皇帝的尊贵。”于是立即提升叔孙通作了太常,赐给他金五百斤。
叔孙通也趁此机会对刘邦说:“我那些弟子们都跟我好多年了,是他们和我一块儿制定的这套礼仪,请陛下也能给他们一些官做。”刘邦一听,立即任命那些人都当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刘邦赏给他的那五百斤金都分给了那些儒生。儒生们都高兴地:“叔孙通可真是个圣人,他能把握住形势的需要。”
汉高祖九年,刘邦又调任叔孙通为太子(刘盈)太傅,这也为以后废太子增加了阻力,叔孙通不愿意刘邦废刘盈。
咱们再说回来。这年十二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刘邦问左右大臣,大家争着抢着要去攻打韩信。其实韩信真的想要谋反了吗?应该是没有。
那时候他刚到楚国,首先就是跟一帮老相识们打招呼。比如曾经给过他一顿饭的漂母,他赠与了千金。养了他几个月,但是老婆不乐意故意不给韩信留饭还出言讽刺的南昌亭长,他给了一百钱,还说是因为人家做好事有始无终。另外还找出了那个当年让他承受胯下之辱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其实看看,韩信这些做法也带着点随心所欲,给他少量好处的他狠狠报答,狠狠侮辱过他的,他给职务(这可能还有一重阳谋,壮士啊,忽然得了高位啊,有人不服气挑战你应不应?不应怎么服众?应了下手没了分寸,也不能不军法处置);长期给了好处但态度不好的,他刻薄的不得了。当然,由此我们也要认识到态度的作用。
韩信到了楚地首先的安稳住地盘,根基不稳的话造个屁的反啊。
但是他也确实干了件让刘邦不高兴的事。就是收留了项羽的老部下钟离眜。
钟离眜(?—前201年),钟离氏,名眜。生年不详,东海郡朐县伊庐乡 (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芦乡)人,楚汉之际项羽手下将领。
钟离眜被陈平评价为项羽的“骨鲠之臣”之一,多次替项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陈平用反间计,范增钟离眜都遭到项羽的猜忌。后来钟离眜据守荥阳,楚汉相争期间曾与汉军多位将领有过交战,被刘邦所记恨。
项羽败亡以后,钟离眜逃奔韩信。刘邦得到消息很生气,下令搜捕项羽余党,韩信后来没办法打算交出钟离眜自保,钟离眜被逼自刎。但是要讲韩信这时候就要造反是没有根据的。
为什么有人告发呢?很可能是有人觉察到了刘邦对韩信的忌惮,同时也有人可能眼馋韩信那么大一块地盘。
所以那时候想去打韩信的人那么多,义愤填膺的人可能也有,但是尸体堆里爬出来的人们,道德底线可能没那么高,更多的是利弊权衡。
刘邦本来也打算去攻打韩信,心里还有点不太稳当,就咨询陈平。
陈平这个人是非常谨慎的,他先谦让推辞了一番,问刘邦:“诸位将领都说了些什么?”刘邦就把这些人很踊跃地想打仗的事全部告诉了他。
陈平问:“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的事还有人知道吗?”刘邦说:“没有。”
陈平继续问:“韩信本人知道他被告发了吗?”刘邦说:“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