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恭尉跟项羽的关系,我们也不清楚,毕竟楚汉相争的战场跟战事上基本上没有提过临江王具体有过什么关系。大概率,人家自己临江王做得好好的,居于中立,两不相帮。但是你不能要我臣服,最少不能随便抢我地盘。站在刘邦的角度,就是乘胜追击,多拿点地盘,也去多点好处给手下。恭尉也不是吃素的,人家坚持了好几个月,后来被俘虏,刘邦把恭尉给杀了。应该也算一定程度上杀鸡儆猴了。
往下说之前,先说说刘邦定都洛阳。洛阳最早是周朝周公营建的东都,是为了便于管理中东部领土,也是很重要的政治要地。但是从地形来讲,洛阳囊括范围不大,土地不够丰饶,而且战略上讲,四处平地,易攻难守。但是刘邦手下大部分来自东方(刘邦是楚地人,其余很多将领也是出身原东方六国),所以大家要求定都洛阳。
到了五月份,大家开始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诸侯手下的士卒决定留在关中的,免除十二年的徭役,那些决定要回老家的,免除六年的徭役,发给一年的粮食作为供养。这个政策怎么说呢,一定程度上也是挖诸侯的墙角,丰富自己领地内的人力资源。战争结束百废待兴,战争期间遗留下来大量无主的土地,分给人就是出产,没人耕就只能荒芜。当然,打仗卖命了,给点补助也是应该的。至于说免赋税,谁家地盘上谁给免,反正我宣布了,你们各路王们不听话是他们不好啊。
这一天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喝嗨了,就问大家:“各位列侯诸位将领们,不要有所隐瞒,都说心里话。我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是因为什么啊?项羽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啊?”
高起(有人说高起是个人,我个人认为是改换姿势,从之前比较松散的姿势变成比较正式)、王陵(刘邦老乡,之前刘邦给王陵做过小弟,刘邦起义后王陵也不归属刘邦,人家自己搞了一块根据地,后来王陵生母被项羽捉去逼王陵投降,王陵母亲自杀要求王陵投靠刘邦)回答说:“陛下您傲慢又爱侮辱人,项羽却仁慈又爱护人。然而陛下您派人攻城略地,所招降攻占的地方就封给他,与天下人利益相共。项羽嫉贤妒能,有功的人加以陷害,贤能的人受到怀疑,打了胜仗而不论功行赏,取得了土地而不与分利,这就是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
如果结合背景去看,这对话很可能这在分封功臣前后。
异姓王拿人家没什么办法,该给的地盘要给人家,人家手底下都有自己的兵守着自己的地盘(韩信除外)。但是剩下的就不那么舍得了呀,没打下来之前不知道是谁的,打下来了可就是自己的了。所以关于分封手下的事刘邦三思了又三思,把最厉害的二十几个人封了以后,其余的怎么都定不下来。手下人三人一伙儿,五人一堆儿,议论纷纷。刘邦心里也不踏实,就问张良,张良说:“大家都在商量着怎么造反呢。”刘邦就问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大家为什么又要造反?”
张良说:“陛下您以平民身分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您亲近宠幸的老友,诛杀的都是您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又怀疑会因为之前的过失而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
刘邦心里很可能是真舍不得,也可能有些人他是真不喜欢甚至恨得牙痒痒,但是他也不能做等着被掀翻,就问张良:“这件事该怎么办呢?”张良说:“陛下您平生特别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人里,谁最突出?”刘邦说:“雍齿跟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刚开始在沛县起事的时候,雍齿在封邑背叛刘邦,刘邦打了三回,借项梁的兵才打下来)。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张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
于是刘邦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邡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用担忧了。”
很可能王陵的话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说的。说的对不对呢,很对,你不给人家好处还让人给你卖命怎么可能?
刘邦也不能否认自己比较大方,他就是做了个补充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要说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筹集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要说连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才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最大原因。项羽呢,他就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任用,这是他所以被我擒杀的原因啊。”
这也是对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接纳别人的优点,是刘邦非常鲜明重要的一个特质。他不知道的时候,从来不吝于求救。我们看记载,创业期的刘邦说的最多的大概就是问身边人怎么办?当然,你用人家了,也确实要给人家好处就是了。
汉高祖打算长期定都洛阳,齐国人娄敬经由老乡虞将军引荐见到了刘邦,力劝刘邦不要定都洛阳而应该定都关中。刘邦犹疑不决就咨询张良,张良也认为应该定都关中。
咱们说过刘邦特别听劝,刘邦就起驾回关中,定都长安。六月份,大赦天下。
这时候刘邦的太子是刘盈,皇后是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