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33章 周朝(十六)

第33章 周朝(十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有人说你怎么不说“烽火戏诸侯”呢?据考证,烽火这种东西是汉朝才出现的,汉朝和周幽王时期最少隔了五百年,周朝的时候据说是敲鼓警报,所以这“烽火”首先就不成立了;至于“戏诸侯”有没有呢?如果有也算不上什么,大家都看得出周幽王的政治素养靠近白痴,这么做过也是很有可能的——不光为搏美人一笑,考验一下诸侯的忠心啊什么的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有没有,好多诸侯看不上他不救他反而去投机前太子也都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前太子值不值得投靠,口头效忠一下也不花钱。

总之,周幽王被自己丈人和儿子做带路党领来的敌人干掉了。褒姒呢?有人说被犬戎给掳走了,有人说她自杀了,倾巢之下无完卵,动乱的时代,没有自保之力的美人,结局好不到哪里去的,再说男人大概都觉的不写死她是不合适的。

周幽王和新太子都被杀了,旧太子他外祖父带着旧太子还有兵,还有找人借的兵,回来了,同意吧――你能比先王更跟太子亲吗?先王都被人给劈了呀。于是先太子姬宜臼登基,这就是平王。

“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只存在于童话。当了天子的周平王和他所有的前辈一样,必须马不停蹄的奋斗。周幽王留给他的烂摊子可真烂的不得了。从周厉王被大家赶跑起周天子的面子就被人踩呀踩,周宣王捡起来一点,然后千亩一仗,吧唧又掉地上了,周幽王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捡,但最少最开始周边少数民族还没杀进来。

结果申候找狄人借兵,请神容易送神难,想着“他们来,他们吃,他们走”。结果他们来也来了,吃也吃了,走是不愿意走的。还是都城好啊,吃的好喝的好穿得好用的好,风都比老家软和,美女都比老家的水灵。金银财帛当然运回老家,吃喝气候可运不回去,能多呆决不能少待。讲理讲什么理?我们带着这么多兵,这么辛辛苦苦大老远的赶过来了,目的达到了就想赶我们走啊?我就算答应了也得看看我手下的兵答不答应!!申候要是兵力够强绝不会找人借呀,忍吧。

他忍得,别人不一定忍得,毕竟周还是宗主国,还有些诸侯的人质在都城,还有些大臣家眷在,这一次兵乱谁知道大户人家里死了多少人,更别提一般百姓了。另外就是总有一两家对周朝社稷比较关心的,比如说晋国(同宗)、卫国(同宗)、郑国(亲爹被杀了儿子赶紧来报仇)、秦国(忠君报国?投机?兼而有之?)都领兵来助战了,不管过程如何,犬戎跑了。

大家见面一合计“国不可一日无主啊”,周幽王也没听说还有其他儿子,元太子宜臼才做了天子。可这一场兵火都城都毁了,宫殿也残了,金银珠宝也都让人抢了,诸侯大臣们心都灰了,就连周平王虽然对各路功臣都进行了赏赐——申候又重新登上候位;卫武公位列三公做司徒又加了封地;郑世子掘突做了郑袭了爵位做了郑伯,留朝做卿士;秦首领提干加封秦伯,开始位列诸侯——但是他还是心虚害怕,这犬戎来这一回路也熟了,兵力又没怎么损失,再来可怎么办?这宫殿也不能用,老百姓也很凋敝,要不迁都吧,迁到东都洛阳,那里就应该安稳多了,最少犬戎一下子攻不过来,再说那周围还好几十个同姓属国呢,不怕没人保护他。

有人说不是有申候吗?申候有兵啊,申候得了候位,订了一个有为的女婿(新郑伯掘突,此女为武姜,后面还有她的故事),赶紧着就回国去了,犬戎正挨着申国,被赶跑了绝不会干休啊,早就自顾不暇。晋候也回去了,他们也挨着戎狄,老家被人抄了就不妙了。卫候八十多了也不能使劲使唤哪,秦伯呢?对,他们也一直挨着犬戎跟犬戎也总打仗,这一会也让他们去打!但是的给人家好处吧?干脆我要迁都了,这一片被犬戎糟蹋过的土地,你能收回来的话,能收回多少都归你!

要说就没有人劝一劝吗?卫武公劝了,卫武公说:“镐京左有崤、函,右有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洛邑虽天下之中,其势平衍,四面受敌之地,所以先王虽并建两都,然宅西京,以振天下之要,留东都以备一时之巡。吾王若弃镐京而迁洛,恐王室自是衰弱矣!”周平王不听啊,他怕犬戎来了把他也干掉,他爹就是犬戎给干掉了啊。

卫武公心里不痛快:“这犬戎是虎狼之师,本来就不该找他们借兵!申候既然跟犬戎好,让他想办法!”申候这时候已经被打得肝颤了,求周平王快点发点兵救救我呀。周平王决心一下,迁都,于是就迁了。跟着走的百姓也有,走不了的也有——抛家舍业的走了,命也不一定有保障,东都本来人家地盘都划的好好的,就算是贵族这一脚插不插的进去还是两说,一般平民就更难说了。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连天子都没了权力,各诸侯国弱肉强食,大事都是谁拳头大听谁的。周平王这么听话,所以大家也大都喜欢他——再换个王能这么不聪明不胆大又这么好说话吗?这期间秦跟犬戎打得不亦乐乎,不过几年,秦打到了岐山脚下,收复了大片国土,仗继续打,“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这里虽然记录说献给周了,但是我们客观的去想,以周平王的智商和实力,可能连自己人都派不出来,说不得各路诸侯争一争谁恰逢其时谁就去统治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想。

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继位。既然单独提到了,咱们说说鲁隐公的事情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