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32章 周朝(十五)

第32章 周朝(十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首先先说明一下,郑叔友也不姓郑,他姓姬,据说是周宣王的弟弟。具体是幽王被赶跑后在其他地方生的,还是同样在动乱中被救下来的我们不知道,总之周宣王他们是兄弟。周宣王南征北战,弟弟也非常卖力气,于是周宣王就封弟弟为诸侯,建立郑国。郑伯友是幽王的亲叔叔,他一颗红心向太阳,但是架不住周幽王不听他的。

至于另外的大臣,伯阳父就不用说了,伯阳父看不上周幽王啊,周幽王想来看伯阳父也不会顺眼。伯阳父不久就隐退了,但是我们可以再提一提伯阳父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帮助郑伯友重新选择了迁徙地。

那时候大家对周幽王越来越不抱有希望,就连一颗红心的郑伯友,都做了两手准备,周幽王命郑伯友为王朝司徒,主管教化。郑伯友考虑自己家庭和郑地子民的安全,想作大规模的搬迁,而找伯阳父商量,讨教办法。伯阳父长篇大论,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为郑伯友指明了落脚之地。

伯阳父指出,“戎、狄必昌,不可偪也”。西方、北方的少数民族戎、狄一定强盛起来,不能靠近他们。

郑伯友对南方抱有幻想,而伯阳父告诉他:季纟川(《史记》作徇)为楚君,合于民臣之心,功德超过他的先王,十代也废不了。“夫其子孙必光启土,不可偪也。”不可以靠近他们。接着,伯阳父纵论虞、夏、商、周的历史发展,说明祝融(黄帝之后,楚人之祖)后代八个姓的演变,再次强调只有芈姓的荆国(长江中游大片地区)会兴盛。

如此,只有东方可以考虑,但也要作具体分析。伯阳父指出,以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中心,南北各有九国,西东各有八国,这三十四个国家不是周王次子、庶子以及母弟甥舅一类的亲戚,就是蛮、荆、戎、狄之人,“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中,只有一块地方,“唯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黄河、济水、洛水、颍水之间,都是子爵男爵的小国,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郐国(今河南密县东南)稍大一些。伯阳父告诉郑伯友,把子民、财物寄放到那里,他们不敢不答应;即便他们将来背叛,只要说是奉天子之命去讨伐,没有不成功的。

郑伯友本人虽然死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国难,但郑地人民东迁虢、郐之地,而保存下来,后定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除了荆国以外,郑伯友曾问史伯还有哪些国家会兴盛,史伯回答说是晋、秦、齐三国。后来形势发展正如史伯所预言,这四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四霸。

十分明显,史伯不仅熟悉西周各种典籍,而且对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荀子·儒效》)以及后代各王所封诸侯国的情况都了然于胸。史伯是西周末年尽知天下事的第一人,很可能是唯一一人。但这个人隐退了,所以说西周到头也真是有原因的。

再有就要数赵叔带。我想有人可能也猜了,赵叔带一定也不姓赵。错了,赵叔带还真就姓赵,但是他的祖先不姓赵。赵叔带据说是帮助大禹治水的那位伯益的后代,伯益被舜赐姓“赢”,到周穆王时代,他家出了一个名人叫“造父”,是为周穆王“御”的,就是驾驶马车,据说周穆王的那八匹神骏就是他献的。而且周穆王在外巡视的时候徐偃王叛变,也是造父飞快的驾着马车把周穆王拉回来平叛的。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这一支就称为赵氏,几百年后赵魏韩三家分晋,赵姓立了赵国。而造父这一支被赐赢姓以后几十年后,造父的侄孙非子又因功封于秦(天水),为之后秦国始祖。叔带一支姓赵,非子一支继续姓赢,因为他们是同一个老祖宗,所以后人会说赵国和秦国是同族。

赵叔带的父亲也是周宣王时期的重要人物,赵叔带的父亲奄父在千亩之战里,把周宣王带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赵叔带给周幽王提意见,这么大的地震,民众伤亡这么多,你得求人才,招揽能给你安定社稷的贤良,怎么能求美女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