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昭王到南方巡狩未能回来,死在江上。
这当然是美化了的说法。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真实情况是,周昭王继位后,想要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征讨东夷(西周初年,这些方国部落对周王朝时服时叛。经周公、周成王东征,周势力达到今山东境地,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这一年,以楚为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周昭王集结大军,南征楚荆。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各夷国见众寡悬殊,纷纷归顺。等到周昭王伐楚时,东夷南夷有二十六邦国前来臣服朝见)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
周昭王十九年(一说二十四年),昭王再次亲帅六师伐楚,结果全军覆没,死于汉水之滨。
这里说到楚国,我查了一些资料,百度上解释说“楚”有二义,一是指芈姓楚国,二是指南方楚蛮。
周成王十九年,楚国先祖熊绎被封为楚子,封地在楚蛮之地,因此楚国与楚蛮有交集。到东周时,楚国崛起吞并了楚蛮,两者才混为一体。
在周昭王时期,楚国爵位不过是楚子,封地仅五十里,荒僻贫弱。在这种情况下,周昭王不可能尽起六师,倾力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更不会收获颇丰,大小贵族均兴高采烈地作器铭功。而且如果周昭王果真的因为南征楚国而丧命,则周、楚必为不可解的死敌,周昭王之子周穆王不可能不报此仇,楚国更不可能在周穆王十四年还作为周朝的封国参与伐徐之役。
而楚蛮在周昭王时期占据地域广大,大约在今汉水中上游的丹江地区和下游的汉东地区,且占据铜矿主产地铜绿山。在先秦时期,铜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政治、经济、战争等方方面面都广泛需求。楚蛮虽然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但始终没有如从前的三苗和后来的楚国一样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政治体,只是一些分散的部族,这种情形下的楚蛮正适合作为周昭王南下征伐的对象。
我们回来继续说昭王,昭王死了也不告丧(没有向诸侯们公布),是想掩饰。为什么呢?因为天子出征被怼死了,有损大国威严,其余的诸侯也有学有样怎么办?不能让他们都反了呀?谁听我的话呀?谁给我上贡呀?我怎么继续统治呀?所以,大家都没多说话,就立昭王的儿子姬满即位了,这就是穆王。
周穆王即位的时候,年龄已五十岁了。当时王道衰败,周穆王痛心文、武二王之道已缺损,命伯臩为太仆,以国家政事反复告诫他,作《臩命》。天下又重新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