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25章 周朝(八)

第25章 周朝(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咱们说说井田制吧。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

大体意思是什么呢?周天子把土地分给各级贵族使用(没有所有权),各级贵族给周天子交税。各级贵族呢,再把土地给自己领地内的庶民(既然是奴隶社会,应该也有奴隶,但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身心皆属于奴隶主,或者跟这项措施关系不大?)种植,但是这些庶民必须先把贵族的田里的活干好了,才能去干自己的活。

按道理说,公田是中间的九分之一的样子,事实上如何呢?恐怕是很难实现的。首先就是比例问题,能不能保证克制在九分之一的范围内呢?先不提人性中本来的贪婪,想象一下,一块地上,你是老大,对别人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大领导山高皇帝远,而周围同级别的贵族在努力扩大势力,忍得住的人不断面临自己变弱的威胁,你能忍得住?再说还要往上交税啊,服役啊,万一有点天灾人祸啊,必须有储备。所以贵族把公田划大一点,把好田多划给自己点什么的,客观的角度去看,真的不稀奇。

至于庶民没时间管自家田,有些贵族是不怕的,多收些奴隶压力并没有那么大,毕竟奴隶可以卖,可以打杀驱赶,只要土地在手,总有人来干活。苦的是庶民。有的庶民实在没有办法了也会逃亡,跑到好的贵族那里。想来反抗的人也不会没有,周厉王不是被赶跑了吗?天子都能被赶跑(其中只怕少不了贵族大臣的推波助澜),何况一般的贵族呢?但是有见识的贵族一般不会这么做的,开更多的田,留住更多的人,储备更多的物资和人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横征暴敛一代不出事,后代也鲜有安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从来都是眼光长远者的选择。

井田制后来崩溃了,为什么呢?一般人说是生产力发展了,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解放了很多人手,于是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出来,土地多了会养育出更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周天子的公田并没有被扩大,于是各路诸侯随着时间越来越强,而中央的权利越来越弱。

所以你可以想象,为什么商末也好,西周晚年的周厉王也好,都要任用贪财的大臣——因为他没钱,没钱就管不住人,继承不下祖宗的荣耀,当然也不能好好地享受人生。所以他们才会打仗(扩大影响可以向诸侯征税,可以有战利品)加税,而他们最大的反对势力,很可能是各地诸侯,(不是某一个诸侯),所以他们被赶跑被杀死。一场大的冲突后,资源再一次重新分配,等到生产力再次发展到瓶颈,会有再一次大的爆发。

而井田制这种制度,虽然想的很理想,还涉及到具体的土地资源状况,生产力发展状况,人员分布状况,气候状况,以及周围诸侯国的社会治安和政治策略。还涉及到一个无法避免的人性的问题,给公家干不如给自己干卖力。近代中国为什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因为“它能极大地开发出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