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说说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吧。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重点)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重点)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每一代都如此,每个天子都会生不止一个儿子,八百年要封多少个诸侯国呢?土地从哪里来呢?人民从哪里来呢?所以,诬陷下属国、邻国谋反什么的太可以理解了,你们不死,我儿子怎么办?我孙子怎么办?不光外斗,内斗必然少不了,微子跟纣王不也亲哥儿俩吗?那少生几个就可以了吗?生的少了,人才成长跟不上怎么办?外部环境很恶劣呀)。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那么分封制呢?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不过被封的属国不光是同族,还有宗亲、功臣和前朝遗民。
这些分封的属国要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周天子在中央,边疆起战火周边诸侯先要迎战外敌;
③随从作战;
④交纳贡赋在。这里可以讲一点东西,就是不同的属国交的贡赋是不一样的,近的主要是粮食,最近的交全株的粮食,远一点的是谷穗,再远就是谷粒,实在太远的就只要承认周朝是宗主国就可以了,随便交什么(比如楚国,就交点祭祀时候过滤酒用的茅草)。为什么呢?这么远的路程,他就是真的交了粮食,就算车不翻谷不洒,两三个月的路程风吹雨打,冬天的话就是风吹雪打,加上人马消耗,一粒粮食只怕抵得上近畿地区一百粒粮以上,这样的必须让他们进不爱坏的,占空间小的,不然就是硬生生压逼着人家造反了——本来这么远实际控制力就低;
⑤朝觐述职的义务。这也跟远近有关系,近的说不定就做了太师太保在朝为官,远的一年一朝,五年一朝,更远的更换新国王的时候能见一见就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