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天命所归的君主周文王很快对外发动了战争。
最开始是向西推进,第一站征伐犬戎(不知道有没有赢)。第二年又征伐密须(今甘肃灵台县)。再后来方向变了,打败了耆国(又称作黎国,是殷国西部的内属国,在武丁时期,其首领曾经做过“西史”,参与战争,积极维护中央政权,深得重用,是商王的重要盟友之一),削弱了商纣王对西部的控制。这时候文王已经揭开忠顺的面纱,露出了尖牙利齿。
祖伊知道这件事以后感觉很害怕,就告诉了纣王。但是纣王很淡定:“我不是天命所归吗?他能有什么作为。”
再过一年,周文王攻打邗国(今河南沁阳市西万镇),这是在继续东进,反叛的旗帜已经很鲜明。再过了一年,讨伐崇候虎(说文王坏话的那位),崇国在陕西户县附近,也就是说周文王向东向南扩张了若干土地,这些土地本来是商的下属国。然后在“丰”地建了城,并把都城从岐山脚下迁到“丰”(陕西西安西南沣河西岸)。又过了一年,文王去世了,太子姬发继位,姬发就是周武王。
周文王在位期间为五十年。在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将易经进行了演绎,可见其聪明。到底多聪明我实在说不出来,《易经》从来没有能看进去过。
从《诗》的作者对西伯的称颂来看,似乎裁决虞国芮国两国争端的那年称得王。称王十年以后去的世。他称王以后修改法度,制定正朔(修改了历法,这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因为修改立法被认为与天地沟通好以后才可以改,尤其在当时人们信封鬼神的时代,一般人绝没胆子,更没有能力这么做。)周文王自己称王不算,还追封自己的祖父古公檀父为太王,父亲季历为王。追封到古公檀父大约是因为,从古公檀父开始起,周国才兴盛起来吧。
从商国的利益看,周文王必然是乱臣贼子,然而如果站在周国的角度去看呢?周的祖先后稷的事情太远不提,周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受到过商朝的若干钳制。而周的兴起与周对商朝的扩张的辅助脱不开。即便如此,周朝发展壮大以后,商统治者感受到威胁,杀了季历。周文王与商有杀父之仇。然而即便如此,周文王效忠,最少表面效忠商朝四十年,这样还被囚禁。换了你,你也未必忍得下。对,我得了功名,但是为这功名我家几代人披肝沥胆流血流汗了。
周武王即位,选了太公望作为太师,周公旦为辅佐,召公、毕公这些人也在周武王左右,他们继续学习文王的做法,继承文王的事业。
这里出现了太公望、周公旦、召公、毕公等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人。
太公望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姜子牙。现在我们还都熟悉的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太公就是他。姜太公姓姜(炎帝后裔),吕氏(其祖先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所以“氏”为“吕”),叫姜尚,也叫姜望,字子牙。
相传姜子牙活了一百十四岁,祖上虽然阔过,到姜子牙这一代,他家已经败落了(我说的是他家,不是他吕氏一族,持续百年千年的家族,嫡枝之外没有本领的很容易被边缘化,贫困化。他家族的情况目前没有资料)。姜子牙据说做过屠夫,开过酒店卖酒,但是一直没有发达。
有些人可能就在贫困中渐渐消沉,姜子牙却一直勤奋刻苦的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安邦的大道。直到他在七十二岁的时候才在渭水之滨的磻矶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也有人说他曾经做过商的小官,感觉纣王不可辅佐,才跑到周文王那里)。后来被重用,封为“太师”,成为“太公望(文王的太公所盼望的人才)”。再后面他辅助文王武王扩张势力,打败商纣的事《封神榜》演绎的很精彩,我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们说说周公旦。周公姓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文王有明文记载的儿子有十八个,也有人说是二十二个,其中据说正妃太姒生了十个儿子,是嫡子,其他妃子也生了不少儿子,女儿没有记载。
老大伯邑考,是嫡长子,在商都做人质,后来《封神榜》被妲己调戏诬陷,最后被做成肉酱的那个。
话说回来,伯邑考和妲己年龄实在相差很多啊,据传周文王十三岁生了伯邑考,文王被囚禁的时候八九十岁了,哪怕是三十三岁生了伯邑考,伯邑考对妲己来说,也是爷爷辈了好吧?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啊,如果有个女人,打算说她坏,那么她一定很□□,一定要勾引人,而且偏偏喜欢勾引正经人,正经人不从她,必然就被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