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姬昌,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说说他的祖母太姜和母亲太任。
太姜据说是有邰氏的女儿,有邰就是后稷当初的封地那片区域。应该是古公檀父迁都之前的旧都的氏族家的女子。
《列女传·母仪传》记载: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这里说三个儿子都是她生的)。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大姜。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
大家品品,感觉这个记载的重点还不是她生了几个很有出息的儿子,重点是“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太姜是可以光明正大的参知政事的,有足够的政治地位。所以太姜的儿子继位几乎是必然的。如果古公檀父的前面的两个儿子不是太姜生的,只有季历是太姜亲生的儿子,那么那两位哥哥逃亡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下面说季历的妻子,姬昌的母亲太任。太任是商朝末期贵族挚任氏的二女儿,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嫁给季历后,太任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非常孝敬婆婆。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宫廷上下肃穆祥和。太任怀孕的时候,眼睛不看不庄重的场景,耳朵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嘴里不讲傲慢自大的语言。从不歪着身子睡觉,也不偏斜着坐、跛着脚站。切割的形状不合乎规则,气味不好的食物不吃,摆放位置不正的席子不坐,夜里就让乐师朗诵诗歌。姬昌生下来就非常聪明,举一反三,教一知十。人们赞叹说,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就连古公檀父说:“我的后代如果有能成就大事的人的话,应该就是昌吧。”有这样的祖母母亲,母族支持跟得上,教育又好,资质又高的姬昌,铁定的继承人。
季历在商朝去世后,姬昌继位。据说姬昌活了一百岁,联系到他在位五十年,那么即位时已经五十岁左右,应该是一位相当成熟的政治首领。
姬昌也就是后世说的周文王,他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遵照(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的制定的法则,笃行仁义,尊老爱幼。由于他能礼贤下士,为了接待士人,每天到中午还顾不上吃早饭,士人纷纷投奔他。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善于敬养老人,一起投奔了他——因为时间不明确,不能理清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能善待老人的国君值得投靠还是别的呢?那时候老人不是劳动力,如果撇去智慧,更像单纯的消耗者。
另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也去投奔了周文王。可见周文王确实争取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关于太颠、闳夭我没有查到相应的资料,我们简单讲讲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
散宜生相关,早在唐尧时,散宜氏就已名扬史册,唐尧为取得散宜氏的支持,娶散宜氏之女为妻,可见散宜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商殷王朝末期,兴起于西北的周文王有四友,其中一位就是散宜氏后裔散宜生,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因得到散宜氏家族的支持,最终灭亡商殷王朝。周以前,散宜是氏号,随着姓氏演变,散宜氏简化为散姓,因此散姓皆尊散宜生为始祖。
鬻熊是周文王姬昌的火师——官位,祭祀时持火之人——祝融氏的后代,是一位很有神通的大巫,陆终(颛顼帝的玄孙)第六子季连的后裔。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做老年师长。
后来周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那时候鬻熊已经去世,鬻熊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孙熊绎于楚地,子孙都以熊为姓,他的后代建立了楚国。
辛甲大夫是周初期的太史,当时负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编写史书,掌管典籍、天文历法、祭祀。据说他本来是纣王的大臣,曾经向纣王进谏75条,但是纣王不听,就跳槽到到周文王姬昌那里,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