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伯邑考真的被做成了肉酱,周文王与商不仅有杀父之仇,还有灭子之恨,换个无能的人都不会随便忍了,何况一个天资聪颖又实力强盛的诸侯呢?
老二是周武王也是嫡子,老三是姬鲜也是嫡子,后来叛乱,让周公旦给诛杀了。
老四就是周公旦,跟老大伯邑考,老二武王,老三姬鲜都是一个妈生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武王和周公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周公又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不论是血缘伦理上讲,还是单纯的从政治需要角度讲,两个人都有合作的必然理由。周公旦的作为,我们后面继续讲,他的故事比较长。
下面我们说说召公。我最初接触召公是从《东周列国志》开始,那里面周厉王残暴不仁,被“平民”们赶跑了,太子姬靖,也就是后来的周宣王继位之前是共和执政,里面就有召公。当初书读的少,以为召公就姓“召”(犯过同样错误的同学可以举一下手),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召公姓“姬”,是周武王的同辈人,堂兄弟之类吧,也有人说他是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文王的小老婆生的。曾辅助周武王登基,后来被封在燕国。但是采邑(周朝的时候财政军权都归被封领主,后来渐渐只有税权)在“召”,所以被称作召公。武王去世后,召公作为太保辅佐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后面还要讲他。
毕公呢?毕公也不姓毕,也姓姬,名高。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也是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商朝灭亡,他被封在毕(今陕西咸阳,也有人说西安),是“伯”一级爵位,毕公后面还有不少戏份。当然,虽然一朝天子一朝臣,文王留下来的那些人才应该也没有被浪费。周武王身边人才济济。
继位九年后,周武王在“毕”地祭祀了周文王,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武王设立文王的木主(牌位或者雕像一类),安置在车子里,随军前进。他自称“太子发”,表示是以文王的名义征伐,不敢独断专行。然后跟自己手下的司马、司徒、司空以及诸位臣子说:“要小心谨慎,说到做到。我无知,全靠祖辈留下的你们这些有德之臣辅佐我。作为晚辈,我要继承祖先的功业,我会赏罚分明,让我们能取得东伐的成功。”于是起兵。
大臣姜子牙下令说:“集合起你们的部下,带上你们的船只,不要迟到,迟到者斩。”于是大家渡黄河。船到河心,有一条白色的大鱼跳到周武王的船上,周武王捡起鱼进行了祭祀。
渡过河以后有一个火团(大概是陨石吧)轰隆隆地从天而降,变成乌鸦的形状,落在武王的屋顶上。(大约武王的房子给又砸又烧的给毁了)。当时诸侯来集会的已经有八百多位,大家都说:“商纣王可以讨伐了。”周武王说:“你们还不知道天命,现在还不行。”就退兵了。
这段故事讲述的顺序很有意思。我们不论句子的前后,根据事情发生的顺序来说说。周武王起兵,诸侯来助阵,开始渡河的时候就有异相,白鱼入船,周武王拿不定主意,于是举行了祭祀。
后来渡过了黄河,诸侯们可能来的更多了,他们看周武王兵多将广,很能打的样子,大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说:“商纣王这么不好,揍他。”周武王当然愿意,他出兵的目的就是伐纣。然而,忽然天降陨石,把他的住处都砸烂了,烧了。在那个信奉鬼神的时代,这绝对是个坏兆头。是上天不允许他们伐纣啊,于是武王转口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这是第一次东伐。
有人可能要说“破除封建迷信啊。”然而从周文王到周武王打的就是“天命所归”的旗子,但是,眼前的事实有争议啊,你见过谁家爹妈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在孩子打算出去打仗的时候,拿个火球打算砸死他吗?不说盟军里可能议论纷纷,就是周武王自己心里也未必不嘀咕。所以他讲说:“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如果周围有合格的舆论助手,他们会纷纷议论:“上天多么偏爱咱们大王啊,现在时机不成熟,都会用天外飞石来警示大王。什么?为什么那么大动静?八百诸侯集会,小动静大家能知道吗?什么?说大王不是天命之子?不是天命之子不就被砸死烧死了么?咱们大王不活的好好的?”
当然这事如果传到纣王那里可能又是一种说法:“我就说过我是天命之子,不然姬发那个逆贼举兵作乱,不是差点没给天降火石砸死,灰溜溜退兵了?下次说不定直接砸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