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两年,纣王更加□□,毫无止息。微子(纣王同母的哥哥)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这里有个词“遂去”,有人翻译成 “就离开了殷国”而事实上微子并没有离开,他在牧野之战时做了统领,然后牧野的军队叛变了。
太师是箕子(箕子是纣王的叔叔),箕子装疯,后来去朝鲜那里了(被周武王释放以后)。
少师就是叔叔比干,比干说:“做人家臣子的不能不拼死进谏。”于是极力进谏,纣王大怒,就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大约是进谏的次数太多,纣王屡屡没有面子,恼羞成怒了——你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我,我看看你是不是圣人啊?你是不是来做天子更好啊?当然挖心的故事春秋时代也是没有的,之前的史书记载的是杀了比干。有人说这是司马迁演绎的。
箕子见比干被杀很害怕,就装疯去做别人的奴隶。纣王不安心,就把他囚禁了。这样太师少师又换了新人。
但是新换的太师疵,少师疆,拿着殷朝的祭乐器跑到了周国。祭乐器不是什么闹着玩的东西,是用在国家祖庙祭祀用的,代表着天命,虽然纣王看起来只相信自己就代表天命,但是管理祭祀和政事的人和其他的人未必不会相信祭乐器代表着天命。
周武王在登基九年后在孟津会师,第十一年发兵伐纣(据说纣王当时发兵在东方打仗,周武王属于攻其不备),纣王也发兵牧野,组织了七十万的奴隶,领兵的就是微子,然而微子并没有誓死抵抗,而是阵前倒戈一击。然后牧野之战商朝败了。
纣王逃掉,他登上鹿台,穿上宝衣,自焚了。周武王斩掉了纣王的头,悬挂在白色的旗子上(已经烧死了还分得出来么?)。又杀了妲己。释放了箕子,然后对死去的比干和被贬的商容进行了表彰。
另外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武庚禄父大约就是《封神榜》里殷郊殷洪的原型吧。亲妈死了,后妈不待见,连带的亲爹不待见,然后各种磨难。从舜到武庚禄父人性真是一点没变),让他延续殷朝的香火。
殷朝的遗民很高兴——其实很高兴是不可能的,成了亡国之人,谁能高兴得起来?不过是有一部分人没有变成了奴隶,对比悲惨的境遇,相对安慰吧。
而对周朝来说,殷朝原有势力不可能全部消灭,怀柔政策下逐渐削弱才是上策,在它周围安排好自己的势力监视住,一有不对再动作就名正言顺了。另外同当初商汤面临的问题一样,殷朝的同姓诸侯国不少,也要注意影响。
最后我们还应该考虑到一个因素,就是周武王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武王的父亲周文王登基五十年,武王自己登基了十五年,武王的年龄不会很年轻了。像《封神榜》里那年轻英俊的少年郎绝不可能的。而灭商后不过两年,武王就去世了。
殷朝既然已经消灭,周武王变成了天子。但是周国的天子并没有称帝,只称了王。这算是一种改制呢?还是出于某种不可言说的原因呢?我们无从知道。毕竟在秦朝以后得了天下改国号是正常的,但是不称皇帝只尊自己为王的还真没有。另外还封了殷朝为周国的诸侯国。
后来周武王死去,纣王的儿子武庚和起监视他的武王的三个弟弟一起发动叛乱,被周武王的儿子成王命令周公旦消灭了(也有一种说法北逃了),然后立纣王的哥哥微子在宋(河南商丘附近,殷商祖先帝喾的封地)那个地方立国,来延续殷朝的血脉传承。殷国就此完结。
后面我们会开周朝篇。很多在商朝篇里没有详细讲的东西,我们可以相对从容的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