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15章 商朝(四)

第15章 商朝(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遗憾的是盘庚的复兴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盘庚去世后,他的弟弟小辛登了帝位。小辛登基后,殷商又一次衰落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小辛太让人失望了,百姓格外想念盘庚,于是有人做了《盘庚》三篇。这里又一次“兄终弟及”。我们干脆说说“兄终弟及”的话题吧。

说到兄终弟及,谁是始作俑者呢?据某些资料说,黄帝其实是炎帝的弟弟,他干掉了哥哥自立,但是这种说法缺乏有力的证据。我们还是从《史记》里有原文记载的故事来说吧。我想有人可能已经想起来了,对,帝尧怼掉了他的哥哥挚,登基为天子。

在这之后,还有无数次的成功的或者没有成功的“兄终弟及”。成功的例子,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宋太祖宋太宗一对兄弟,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他弟弟的赵光义登了基。不成功的例子,有名的算是郑庄公与叔带兄弟吧,郑庄公隐忍多年,最终消灭了弟弟的势力,顺带削了他那偏心眼的娘一顿。

那“兄终弟及”一般什么情况下出现呢?

第一,天子没儿子。没儿子的原因可能很多,虽然三宫六院七十二美人可能都具备生孩子的硬件,但是天子本人的硬件不够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皇帝登基太早,从刚出生到十三四岁之间基本是不可能。一般来讲朝代的末期这种硬件不够的小皇帝尤其多(比如东汉末年)。

即便到了可以生育的年龄,天子的身体条件突然变坏了的,不敢生孩子怕被权臣弄死让儿子登基的也是有的。而且即便天子本人条件够,娘娘们的身体也不错,但是呢,天子喜欢的娘娘不能生,天子又专情坚决不跟别人生的。

还有就是天子和娘娘们都没问题,也怀了,也生了,但是呢,就是保不住孩子的。保不住的原因也很多,比如说最心爱的娘娘,或者各种势力的娘娘及其后台伸出黑手对付非自己势力的皇子;比如说前朝余孽作乱,要后代皇帝断子绝孙;比如说宗室、大臣里面有人要夺权,期待天子最好没有继承人的;再比如说小孩子是很脆弱的生物啊,一场不参杂阴谋的感冒、落水都可能收割掉一条小命。还有什么父子相残啦、兄弟阋墙啦,火灾地震啦,皇朝末期动荡不安啦。

总之,天子没儿子,可能会想在宗室里找继承人,能从小培养当然好,但是孩子太小担不起事也是有的,那就只能是年龄相对大一点,阅历相对丰富一点,手段稍微有一点,性子稍微温和一点(对元后宫最好不要太坏)血缘关系更亲近一点的弟弟。

第二,天子有儿子,但是儿子太小或者太不成器,“主少国疑”,传给儿子说不定要被其他人(包括但不仅限于后宫、大臣、宗室、叛乱百姓)给灭了,或者对外军事和外交上太劣势,还是以国事为重,传给弟弟吧。孙权据说是这么获得权力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后宫(比如吕太后和赵匡胤他娘)和大臣甚至宦官的意愿(东汉后期)。

第三,天子不太争气,不得人心,而弟弟很能干(提名尧)或者弟弟身后的实力太强大了(这里提名东汉末年的董卓与汉少帝汉献帝的故事),身不由己,让改立谁就改立谁,二话不说。主要是说了也没用,甚至没有机会说。话说被人废掉的天子没有人权,能保命都是运气。

第四,天子比较争气,或者比较有潜力,执政权臣啊,执政太后啊很有危机感,就给换个威胁力小的,这其中可能是还在襁褓中的儿子,也可能是没几岁或者性子软的弟弟。

大家基本可以看到,非常和平的兄弟间的政权交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先不谈制度的事,血缘里也是自己的后代往往比兄弟更亲近。这是人性。而很多来位不那么正性子又不那么强的弟弟,往往不能理直气壮,有可能就得了位子就趴起来了——百姓可能不知道内幕,各诸侯大臣可是知道跟脚,给你宣扬宣扬,你就没脸见人;就算想有所成就,还得有足够的身体素质和政治智慧,否则政令不出王宫也不是新鲜事。

“王垂拱而天下治”。其实很可能是诸侯大臣早就暗搓搓分配妥协好了。如今天下太平,都是因为大王修心养性的缘故啊,你一定要继续这么做,杂事都归我们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