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14章 商朝(三)

第14章 商朝(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汤去世了,他的太子太丁在汤之前去世的,于是就立了太丁的弟弟外丙。这里是“父死子继”。外丙帝在位三年后也去世了,外丙的弟弟中壬继位。这里就成了“兄终弟及”。

中壬帝继位四年以后也去世了——不知道是不是汤活得太久,儿子们也都老了,还是儿子们身体都不大好,或者其他的不可说的理由,比如王位争夺倾轧,在位者不能自保——伊尹立了前太子太丁的儿子太甲。

因为太甲是伊尹立的,所以伊尹对他很负责,在太甲刚登基那年就做了三篇文章来规劝太甲,这三篇文章分别是《伊训》、《肆命》、《徂后》。但是呢,太甲当政三年,昏乱残暴,不遵循汤定下的法度,没有帝王的德行,因此,伊尹就把他流放到了汤的葬地桐宫,让他对着祖父的坟墓好好冷静冷静。伊尹代行国政,主持国事,朝会诸侯。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太甲不论有没有被他的父亲太丁教育怎么做继承人,在他父亲去世以后,是失去了继承权的。

有人说商朝实行“兄终弟及”制度,但是汤是把王位传给了儿子的,而后面也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交替。我个人的理解是王位争夺的激烈,制度不过是成事的借口。

话说回来,继续讲太甲。他父亲去世后,他的祖父依旧当政,更大的可能传为给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叔叔们当政七年,应该也是更中意于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侄子,太甲甚至可能被排斥在执政圈之外。

所以太甲所受的执政教育应该不够充分。跟伊尹这样的老臣比起来,实在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太甲很可能又自卑(能力不足)又恐惧(后羿寒浞的故事应该不会不知道),还可能带着某些任性(毕竟已经登位做了天子,伊尹还偏偏指手画脚。身边的人也推波助澜,天子还年轻,伊尹已经老了,明天是属于天子的,不追随天子升官发财难道追随伊尹于地下吗?),做起事来就有点靠不太住。

但现实总会教会聪明的人做事的。太甲帝在桐宫住了三年,也不知道他的祖先成汤是不是在梦里教育了他,还是三年的守坟生活让太甲认清了现实,太甲帝悔过自新,变好了。伊尹就把太甲帝迎接回来,让他继续执政。

因为太甲帝脑子清醒了,跟遵循帝王的德行,诸侯都归附殷商,百姓安居乐业。伊尹看太甲帝改好了,很欣慰,就写了三篇《太甲训》,褒扬他,称他为“太宗”。

这里我觉得我们可以说一说伊尹。伊尹早期是奴隶,但是他勤学好问,喜欢研究古代圣王的学问,被商汤看重做了官,辅佐他征讨诸侯,勾结夏桀后宫套取情报,并帮助汤最终消灭夏桀。汤去世后,外丙帝继位是汤决定的,中壬帝继位或许是外丙帝决定的?我们都没看到伊尹的影子。很可能是伊尹并不太打算插手王权更替。但是到了中壬帝去世以后,可能是他不愿意朝政有太多的动荡,直接出手立了太甲,太甲帝不行,他干脆自己执政。等到太甲帝改过了,政治手段趋于成熟了,他还政太甲帝。对于一个他这样政治老手而言,权利帝位不再那么重要,他和先王以及诸多的同僚们流汗流血打下来的江山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及我的朋友们牺牲换来的江山,它比帝王交替更重要。

太甲帝去世后,太甲帝的儿子沃丁继位。沃丁时期,伊尹去世,据说伊尹享年一百岁。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被安葬于当时的首都亳附近,以表彰他对商朝作出的伟大贡献,据说直到商朝末年,殷商的天子还会祭祀伊尹。另外他也被后世尊为中国厨师的鼻祖。咎单为了宣扬伊尹的事迹与德行,写了一篇《沃丁》。

沃丁去世以后他的弟弟太庚继位(兄终弟及),太庚去世后他的儿子小甲继位(父死子继),小甲帝去世后,他的弟弟雍己(又成了兄终弟及)。这时候,殷朝的运道衰落(内部斗争严重),诸侯已经不来朝贡了。

雍己帝去世后,他的弟弟太戊继位了。太戊帝任用了伊陟为相。首都亳出了一件怪事,说有一颗桑树和楮树合生在朝堂上,并且一夜之间就长了一搂粗。太戊帝很恐惧,就问伊陟。伊陟说:“怪异不能战胜有德行的人,会不会您的政治措施有失误的地方啊?请您继续修养自己的德行。”太戊帝听从伊陟的话,那怪树就枯萎死掉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真的可以讲讲古代的关于君主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人眼里,君主是神明选定的,领地内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就是代表着君王品德好,得到上天的宠爱庇佑;而君主的德行出现了偏差,领地内就会灾难重重,民不聊生。而君主如果改正错误,并且改的及时,那么上天还会重新眷顾他,让他继续统治,不然就只有灭亡。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朝代后期还真的是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不聊生。而统治者又无法安抚民众,所以被推翻。但是如果单说君主人品不好又感觉太主观了些,毕竟尧是圣主,也还是暴发了洪水的灾难,才启用的舜和禹。

书归正传,伊陟把这件事告诉了巫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