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一下为什么告诉巫咸。“巫”这个词在古代(即便在现代)也不是随便用的。巫在古代是担任上帝(天上的帝王)与下帝(地上的帝王)之间的纽带的人,据说就连黄帝作战,都要请祭司占卜吉凶。这些国家的大祭司,他们往往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和神奇的医术。在商代,天子往往没有那么大权独揽(但是开国天子基本除外),国家政事除了天子,还有相、史、巫、司马、司空等等各位大臣协商决定,而巫因为代表天命,所以巫的意见是很重要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说话的。
伊陟把太戊要修养德行的事告诉巫咸,大约是希望通过巫咸告诉上帝,太戊以后会好好干,请上天继续庇佑他。而巫咸后来也辅助天子治理朝政做出了很好成绩。他曾经写过《咸艾》和《太戊》。这两篇文章内容已经失传,据说第一篇讲巫咸的治理理念,第二篇大约是赞美太戊帝的政绩和善于纳谏。太戊帝还在太庙中称赞伊陟,说不能像对待一般打成那样对待他。伊陟谦让,写下了《原命》。就这样,商朝再一次复兴起来,诸侯又重新臣服,太戊被称为“中宗”。
这里提到了太庙。我们知道古代人(最少有很大一部分古代人)是很相信天命的,司马迁开头第一篇写《五帝本纪》里的第一位黄帝的时候就写了他注重祭祀,后面不论是尧舜禹,没有不注重祭祀的。就连启征讨有扈氏也是拿天命说事。不论神明还是祖先,都被恭恭敬敬地奉养。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太戊在供奉祖先的地方跟祖先汇报说,伊陟这个人非常有德行,给我很大的帮助,我不能用对待普通大臣的方法态度对待他,这是非常高的褒扬。伊陟当然也要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是大王你心底宽厚,能听得进劝告的缘故。
中宗太戊帝逝世,他的儿子中丁继位。中丁帝迁都于隞(áo熬)。中丁帝逝世,他的弟弟外壬即位,这就是外壬帝。外壬帝逝世后,他的弟弟河亶甲即位,这就是河亶甲帝。河亶(dàn旦)甲定都于相。河亶甲的时侯,殷朝国势再度衰弱。河亶甲逝世,他的儿子祖乙即位。祖乙帝即位后,殷又兴盛起来,巫贤被任以重职。祖乙又迁至邢。这些曾有《仲丁》加以记载,但现已经没了。
这里又出现了一位“巫贤”,据说是前面“巫咸”的儿子,他曾经劝祖乙帝迁都。
兴盛之后又是衰落。祖乙帝去世,他的儿子祖辛帝即位。祖辛帝逝世,他的弟弟沃甲即位,这就是沃甲帝。沃甲逝世,立沃甲之兄祖辛的儿子祖丁,这就是祖丁帝。祖丁逝世,立弟弟沃甲的儿子南庚,这就是南庚帝。南庚帝逝世,立祖丁帝的儿子阳甲,这就是阳甲帝。阳甲帝在位的时候,殷的国势衰弱了。
自中丁帝以来,废除嫡长子继位制而拥立诸弟兄及诸弟兄的儿子,这些人有时为取得王位而互相争斗,造成了连续九代的混乱,因此,诸侯没有人再来朝见。你家里打成一锅粥,大家都不知道该拜哪个山头啊,反正不拜山头你也腾不出手来收拾我。
阳甲帝逝世,他的弟弟盘庚继位。盘庚即位的时候,殷朝已在黄河以北的奄地定都,盘庚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的亳定都,又回到成汤的故居。因为自汤到盘庚,这已是第五次迁移了,一直没有固定国都,所以殷朝的民众一个个怨声载道,不愿再受迁移之苦。
盘庚迁都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为什么会屡屡迁都呢?大约逃不过这三个理由1,气候不好,收成不好,必须迁徙去找合适居住的地方。2内斗太严重,被赶跑或者斗得太惨都城不适合居住。3,被别的诸侯打跑了。最严重的是三种加在一起,怎么都安定不下来。
为了取得支持,盘庚告诉各位诸侯和大臣们说:“昔日我的祖先成汤和你们的祖先一起平定了天下。我们学习他们的做法,就可以达到治国的理想。如果我们舍弃他们的教导与传承(包括领地)不努力的话,怎么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
言下之意,不要怕迁徙的困难,回到我们的先祖兴盛的地方,重新他们的辉煌吧。不管那个地方现在被谁占领,我们都要夺回来。有人说那里是不是已经荒芜了?一个农业为主导,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时代,卓有成效的领导人这样脑子发热的可能性不大。带领一个大的部族,离开已经开垦的土地,去迁到一片荒地,是很难说得通的。
即便那个地方已经很繁荣,也要牵涉到很多方的势力,从上到下的臣民的家产与姻亲,对新都城的原有势力的打压与拉拢,自身势力的进入新都城后的重新分配,迁徙过程中的物资消耗与人员消耗,对支持势力的奖励,对自身组织内部的反对势力的拉拢打压,等等等等。甚至可能比打一场仗还要麻烦,打仗完全可以把对手及其城池碾压粉碎,拿了战利品就跑,迁都还要保持当地经济与民心的稳定,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
不过这么难的事还是办成了,盘庚迁都成功了,“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後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他不但迁都成功,而且百姓得到休养生息,诸侯也都因为他能效法他的祖先商汤而来朝拜他。殷商又一次达到了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