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群后”可为“君候”?司马迁也不一定一个错别字也没有。
再或者这里的“诸侯群后”是指各诸侯的继承人,比如说到朝拜的时候了,各诸侯都带继承人来给天子——当时的汤——来进贡,让大领导见见自家孩子,以后好打交道。不过虽然个别句子翻译起来有点争议,大体的意思并没有改,就是要“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汤诰》主要内容说,这年三月,王(特指汤)亲自到了东郊,他告诫诸侯说,作为诸侯不可以不有功于民,一定要勤勉的做好你们的本职工作。不然的话我会重重的惩罚你们。你们到时候不要怨恨我。
想一想,古代的时候大禹和皋陶长久的在外劳作,他们对人民都有很大的功劳,人民得益于他们的劳苦,所以才能安定。当初他们治理了东面的长江(看了下题图,对长江表示有疑问,有知道的同学请指导我),北面的济河,西面的黄河,南面的淮河。这四条重要的水道治理好了,百姓才能定居下来。而后稷指导人民种植作物,大家才能在洪水期间及洪水过后知道怎么播种百谷,填饱肚子。这三位古人都对民众有很大的功劳,所以他们的后代才能建国立业。
而古代的时候,蚩尤和他的手下对待百姓不好,政治不清明,所以上天不降福给他们,(被黄帝和后面的尧舜禹给或流放或分化了)。这样的是在历史上是有真实的例子的。先王的教诲,可不能不努力照做。”
王(本处特指汤)又说:“如果你们不能很好的执行作为诸侯的责任,你们就不要回到自己的诸侯国里去了,你们不要怨我。”他发布这样的命令号令诸侯。他的大臣伊尹也写了一篇《咸有一德》的文章阐述君臣应该同德,咎单做了《明居》讲述民众该遵守的规则。《咸有一德》网上可以找到,有兴趣的人可以读一读;《明居》应该是失传了。
商汤临政以后,修改了历法(修改历法很可能意味着之前的历法已经不适应现实生产生活,说明那个时代气候变化出现了异常),变换了服色,开始崇尚白色,并开始早上的时候进行朝会。
这里特别提到了“朝会以昼”,在白天举行朝会。那我们想一想,在商汤之前,以前是不是晚上朝会呢?尤其是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大家当天的活干得差不多了,吃完晚饭,聚到一起商量一下下面的安排。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象,没有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