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京华恨惋 > 第49章 第四十九回 兰亭

第49章 第四十九回 兰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此语戳中了崔文纯掩藏心底的“年长之痛”,他不再作声,任凭莫元舒将他翻来覆去地折腾了好几回。他的泪水浸湿了布带,莫元舒近乎调戏的荤话时时萦绕耳畔,这让他十分不自在,总觉得自己身在狼窝。

莫元舒抱着他步入浴池,为他细心抹去了一切痕迹,复又小声询问:“朴怀,皇上还不回京华么?”

“快了。”崔文纯连说话都觉得疲惫,却仍不忍报以缄默,就哑着嗓子说,“十余万人自京华一路南下,游金陵、过钱塘、至会稽,倘若再不回京……大库便要空了。”

莫元舒垂下头,不知在想些什么。

“皇上似有内禅之意。”崔文纯冷不丁地补充了一句。

或许缘尽之日就快到了。

……

上巳当日,崔文纯奉敕往兰亭去。

三生天子一一览过三碑十景,后又转回了流觞亭前。春风拂面,“之”字形清流潺潺而过——皇帝兴致大起,当下令葆宁王、端欣、冷濂生、虎啸林、惠明、乔洪吉、崔文纯、楚尚枫八人次第而坐,流觞赋诗。

八人知晓圣意,或以福华、或以禅意入诗,皇帝至为满意,乃令官吏纂集成册,复搜集精怪之说。

御笔作序曰:

愚钝迷幻者,虚也;人伦本性者,实也。无虚有实者,道也;弃虚求实者,问道也。善先欲后,是故存人之贤愚之分也。夫人之立于世,贵乎知道之明灭也。会是盛时,与宴众宾感天地造物之慈,为了心地,乃各赠以藻缋,明证圣道,存抒己情。百代既后,世人犹可知今人之心,则愿偿矣!

御制偈子曰:

道焉存耶?实在是矣。

洎不欲言,无怀见之。

另有结尾曰:

太平安乐之年上巳,淇风宫主谨识。

文后与会者名录:

淇风宫主,葆宁王,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端欣,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吏部尚书、世袭一等永国公冷濂生,内侍监虎啸林,参知政事、秘书监、国子祭酒乔洪吉,僧惠明,翰林学士崔文纯,监察御史、奉敕初封世袭二等丹阳伯楚尚枫。

复钤有以上九人印章各一,次第为“三生天子之宝”“葆宁”“古稀相公”“永国公印”“闻虎音”“政园老人”“灯前一客”“怀真璧”“丹枫报秋”。

崔文纯奉敕以篆书题名曰《流觞集》,集内存诗十六、词二十二、散曲二十八、句二、精怪新闻四十八。

三生天子饮尽杯中美酒,笑谓群臣道:“自离京华,业已经年。朕虽为天子,实在贪恋凡间风月,本非帝王治国咨道之心。江南形胜,然有京华在北,断不可弃。至会稽游目骋志,文武生惫,百姓有怨——朕不日回銮,即蠲免江南欠赋,以不负百姓赤忱。”

众人纷纷拜倒,齐声道:“天恩浩荡!”

“都是自家人,起来吧。”三生天子抬手示意众人起身,接着说,“你们之中……除去朴怀与正秋,其余人俱为先帝旧臣。皇考御极二十六载,宵衣旰食,孜孜求治,人称有道明君——你们说说,朕与先帝孰优孰劣?”

群臣面面相觑。

若是说先帝胜于今上,难免龙颜震怒;若是说今上胜于先帝,又难免犯了疏不间亲的忌讳。

半晌,仍是由端欣当先出言称颂道:“先帝与皇上所建功业不分伯仲。依着老臣说,先帝一朝由兴入治,皇上一朝由治入盛;先帝德比旭日,皇上功似皓月;先帝是尧,皇上是舜……”

“好了好了,”三生天子赶忙摆手打断道,“朕究竟能否与虞舜相较……朕心中有数。况且尧舜理政也不见得有多高明——之所以被后世儒生奉为明君令主,不过是因为‘禅让’二字而已。当年道宗皇帝禅位于先帝,自为太上皇,从此卸去庶务重担,自在游乐,朕艳羡久之。此番盛世南巡,又觉江南风光勾人心弦,竟生倦怠懒政之心。众卿以为如何?”

众人心皆骇然。

皇上竟当真有内禅之意?

端欣拜倒在地,高声启奏道:“皇上春秋鼎盛,应以祖宗社稷存亡为念。太子年岁尚幼,凡事仍须皇上垂训教导。还望皇上暂收倦勤之心,照旧面南称尊,广施惠政如故,以不负海内万民期许!”

三生天子正欲反驳,冷濂生忽而俯身上禀道:“端相公所言极是。皇上以仁俭治国,寰宇同沐春风。今方未足二十载,岂忍弃天下黎庶于不顾?还望皇上三思而行!”

“不错!”

众人循声望去,却是葆宁王开了口。

三生天子笑道:“皇弟竟与朕的臣工所见相同,倒也难得。”

顿了顿,他又问:“此番南巡……究竟用了多少银子?”

方才滔滔不绝的端欣缄默无言。

三生天子环视群臣,见无一人答复,不由出言点名:“端卿,你既为文武之首,为何不答?”

端欣拱手奏陈道:“回皇上的话,老臣不知内帑存银几何,亦不知户部大库用度,更不知行在膳食开支,故而未能逢问即答,还望皇上恕罪。”

三生天子另点了冷濂生、乔洪吉回话,二人一概以“不知”上禀——群臣深知皇帝如今不过随口一问,只消将眼前胡乱应付过去,过一阵子皇帝便不再留心了。

崔文纯位居末席,知晓此番南巡耗资甚巨。先帝传下的家业几近无存,国库内兴许就剩下仨瓜俩枣了。

得不到回答,三生天子默然半晌,终是道:“回去吧,是时候回去了。”群臣纷纷拜倒,由端欣领着应了一声“遵旨”,继而退下开始筹备回銮事宜。

南巡经年,至此终于告终。

崔文纯正欲回邸馆将此事告知莫元舒,忽听身后有人呼唤:“朴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