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京华恨惋 > 第25章 第二十五回 太子

第25章 第二十五回 太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不过数日,三生天子召开廷议,传宰执及崔文纯、朱瓒同入淇风宫清和殿推举新任尚书仆射。

依祖制,廷推须有三名御史在旁评议,且皆不得因言获罪。御史封久陈、郑大经、罗潜保照例列席——此三者素以“清正刚直”著称,凡事拘泥教条,恼怒起来六亲不认,连皇帝也得让出几分薄面。

崔文纯深知其等秉性如何,清和殿内必有一场恶战。

俟群臣礼毕,三生天子示意平身。众人落座——三位御史并肩坐于一处,个个神情肃穆,矜持不苟。

朱瓒打量了三人一番,因拱手说:“皇上,臣此前奉敕与翰林学士崔公共推新任尚书仆射人选,实在不敢怠慢。终与崔公联名保举御史中丞费名臣、礼部尚书沈叔驳、刑部尚书李乃安三者,望乞圣裁。”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端欣闻言微微颔首,禀奏道:“皇上,此三人俱是精干之臣,的确可堪大用。”

太子与冷濂生则屏息凝神地相对而坐,无一人有所举动。三生天子环视宰执,见得乔洪吉只顾闷头打理浓髯,只好转问御史之见。

封久陈起身奏道:“皇上,刑部尚书李乃安虽通刑名,可惜刑名之道于尚书省而言并无用武之地。尚书仆射一职手握实干之权,任重非常——臣以为李乃安难任其职。”

崔文纯沉静地盯着自己面前的桌案出神。

郑大经随之起身,拱手禀奏:“皇上,御史中丞费名臣单掌奏事之权,素无主政一省之能。如今尚书令周平湖远在淮东,凡事皆须仆射上心伤神,而费名臣因循守旧,只知躬身承旨,绝少宰执风骨——臣以为费名臣难任其职。”

众人面面相觑。

罗潜保亦奏道:“皇上,礼部尚书沈叔驳久执礼部,本不深虑政事得失。此前顺陵明楼惨遭焚毁,尚有葆宁王加冠之仪未曾妥当办理。若不先了此事,沈叔驳尚且不可转任他衙——臣以为沈叔驳难任其职。”

“三公此言何意?”朱瓒不悦道,“吏部与翰林院总共荐举了三人补缺,竟尽遭三公否决——这可依着祖宗的成法?”

郑大经一甩美髯,冷笑道:“朱公张口闭口便是‘祖宗成法’……郑某实在不解,莫非由吏部左侍郎与翰林学士廷推宰执倒是祖宗的成法了?”

闻言,朱瓒一时不知如何答话,只好沉默以对。

崔文纯悄悄瞥了一眼上首,却见三生天子面色微沉,虽仍面带笑意,但双眼近乎眯成了缝隙,只在手里不断摩挲着佛珠。他常伴驾前,自然知晓此乃皇帝不胜烦闷的表现之一。

当日太祖临朝,三令五申不得使廷推专出吏部与翰林院,须由三省、枢密院、御史台、吏部、翰林院各遣僚属详议,以除专权擅断之患。

可惜时过境迁,三生天子平生深恨百官聒噪,尤以御史为最,为此竟十年不拜宰相。只怪他一时兴起,倒似太祖一般召来御史列席廷议,孰料惹出这许多麻烦,不由暗自埋怨祖宗多事。再瞧瞧自己任用的一班宰执,个个故作高深,宛似木雕泥塑,绝不肯为君分忧,一时更为愤懑。

虎啸林侍立于御座旁侧,若有所思地打量着三生天子的神情,复又望了望满座的朱紫贵人——那郑大经见朱瓒被自己噎得说不出话,愈觉道义在肩,又瞧着崔文纯满面肃穆地坐在那边儿,当下言语难免夹枪带棒,明里暗里讥刺廷推并非出自本心,乃是有心之人图利而为。

崔文纯还未作声,这倒着实惹恼了朱瓒。费、沈、李三人俱由他一力举荐,崔文纯不过是联名附议而已。

眼下郑大经近乎亮剑,朱瓒登时不复沉默,因道:“既然郑公如此不忿,不妨说出几个人选,也可求得宸衷明示。”

郑大经焉敢越权言事?只得垂首无话。

封久陈与罗潜保却未曾生惧,琢磨了片刻,终由封久陈朗声禀奏道:“皇上,莫若将周平湖召还京华,以尚书令一职统管尚书省。如此既免去了一番无谓之争,又可弭平廷议之忧……”

话音未落,三生天子沉沉打断道:“胡说,廷议有何可忧?”

这下宰执们再也难以安坐了。

端欣头一个离座拜倒,阶下群臣随之次第叩拜于地。封久陈话未说完,也只得俯身叩首。

众所周知,三生天子用“胡说”时惟有两类情状,其一是与嫔妃、近臣谈笑,因对这些人格外优容,语气常带几分娇宠;其二是龙颜震怒,神情往往略含嗔怪——一如目下。

“费名臣位居御史中丞,竟容得下属如此逾矩,当真不堪充任仆射。”三生天子终于丧却了耐性,径直颁下中旨道,“朕看沈叔驳便是上佳之选,令他以本职兼任尚书仆射,暂且不加平章事——此诏由崔卿草拟。”

三生天子自幼刻苦读书,极富才情,亦令所颁上谕务必重饰多文,不得就事言事。崔文纯很是费了一番心思——诏书拟毕,先得了皇帝首肯,而后才由虎啸林钤印。

因赶着与几位老伶工一同教导后生排戏,三生天子格外开恩,并未加责于三位御史,立时遣出群臣,自与宦官们打马奔赴太宁局去了。

崔文纯与朱瓒一同出了清和殿,相互拱手作别。

朱瓒因说:“做这个吏部左侍郎做得我心乱神危,兴许过两年便要回乡务农了。”

崔文纯只道这是在说笑,跟着随口附和了几句。又辞别了冷濂生,继而才返回内宅。

方入卧房,冷之意便持信迎了上来,低声道:“朴怀,你叔父已平定了孔道古之乱,只需月余工夫即可班师回京了。”

闻言,崔文纯轻轻喟叹了一声,未见半分喜色。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