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青梅暖 > 第9章 第 9 章

第9章 第 9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盛夏来临前,"梅雨医坊"的名声传到了府城。姜墨兰趁机将布庄的"梅雨青"绸缎推向府城市场,细雨则带着女学徒们研制出专治小儿暑热的"清凉膏"。

七月初七乞巧节,细雨在院中摆满瓜果,拉着姜墨兰穿针乞巧。月光下,她忽然掏出一卷布:"阿姐看,新染的'竹月白'。"

绸缎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青,像雨后的竹。姜墨兰抚过布料,触手生凉:"加了薄荷?"

"还有竹叶露!"细雨献宝似的说,"穿着这个做夏衫,暑气不侵。"她突然压低声音,"我特意给阿姐裁了件对襟衫,样式是最新的......"

姜墨兰耳根发热,忙岔开话题:"明日巡抚大人要来视察,你准备得如何?"

细雨撇撇嘴:"就知道说正事。"却还是乖乖汇报起药材储备。

原来府台大人听闻"梅雨医坊"的事迹,特意派巡抚来考察。柳大夫紧张得一夜未眠,天不亮就起来洒扫庭除。

巡抚是午时到的,带着几个随从,作寻常富商打扮。姜墨兰一眼认出他腰间悬的羊脂玉佩——是四品以上官员才能用的制式。

"听说贵馆有女大夫?"巡抚捋着短须问。

柳大夫刚要开口,细雨已经上前行礼:"民女柳细雨,师从家父,专攻妇人小儿科。"

巡抚挑眉:"女子把脉,不觉得僭越?"

"悬丝诊脉亦可。"细雨不卑不亢,"只是病患受苦,民女不忍。"

姜墨兰推着轮椅上前:"大人若有疑虑,可考校医术。"

巡抚果然问了几个疑难杂症,细雨对答如流。正说着,门外突然喧哗——几个农人抬着个孩子冲进来:"柳大夫救命!我家娃让蛇咬了!"

孩子小腿乌紫,已昏迷不醒。柳大夫刚把脉,就变了脸色:"五步蛇!"

巡抚退后一步:"快送府城!"

"来不及!"细雨已经打开针包,"爹,用'透天凉'针法?"

柳大夫点头,细雨立刻施针。姜墨兰则转动轮椅取来药柜最上层的青瓷瓶:"内服外敷!"

孩子服药后哇地吐出一滩黑水,腿上的乌紫却渐渐退了。巡抚看得目瞪口呆:"神乎其技!"

细雨抹着汗解释:"这是家父研制的'蛇药丹',加上针刺放毒......"

"好!好!"巡抚连声赞叹,"本官定要上奏朝廷,嘉奖这等妙手仁心!"

他走后,柳家上下欢天喜地。只有姜墨兰注意到细雨袖口在抖——是施针时太紧张,手腕脱力了。

"疼不疼?"她把人拉到后院,用药酒轻轻按摩。

细雨靠在她肩上:"阿姐,我们做到了是不是?"

姜墨兰看着满院忙碌的身影——女学徒们在分拣药材,柳夫人笑着招呼病患,柳大夫正捋着胡子给巡抚写药方。晨光透过梅树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一年之约到期那日,柳大夫在祠堂待了整夜。清晨出来时,手里多了本厚厚的册子。

"给。"他将册子递给姜墨兰,"医馆的房契和祖传秘方。"

姜墨兰不敢接:"柳叔?"

"我老了。"柳大夫望向正在煎药的细雨,"这丫头倔,随她娘。"他顿了顿,"你们......好好的。"

柳夫人红着眼圈递来两套嫁衣:"按你们身形改的,不张扬。"

细雨扑进母亲怀里哭成泪人。姜墨兰摩挲着嫁衣上细密的针脚,突然觉得这三年来的艰辛都值得。

秋去冬来,转眼又到年关。"梅雨医坊"已经扩建,前院专设妇孺诊室,后院添了制药坊。姜墨兰的布庄生意兴隆,"梅雨青"成了贡品;细雨则收了五个女学徒,将柳家医术发扬光大。

腊月二十三是细雨生辰。那日清早,姜墨兰推着辆古怪的轮椅车来到医馆后院——车子加了顶遮篷,后轮处装着个小拖斗,里头是株梅树苗。

"这是......"细雨围着车子打转。

姜墨兰指向院角的老梅树:"十三年前,我在那棵树下醒来,第一眼看见的是你。"

细雨愣住。姜墨兰从轮椅暗格取出个锦盒,打开是那支梅竹双清的木簪:"当年送你时,没敢说心里话。"

晨光熹微,照见簪尾新刻的小字——"永结同心"。细雨的手抖得几乎拿不住簪子。

"我腿脚不便,给不了你凤冠霞帔。"姜墨兰轻声道,"只有这轮椅车,能载你看遍四时风景。"

细雨又哭又笑地扑进她怀里:"我只要阿姐!"

姜墨兰为她插上木簪,两人在满院学徒的见证下拜了天地。柳大夫别过脸去,却被柳夫人硬掰回来:"大喜的日子,哭什么?"

婚后第三年,"梅雨医坊"已是全县首屈一指的医馆。姜墨兰设立的残疾助学基金资助了七个孩子读书;细雨的妇孺义诊则惠及数百人家。她们收养的孤儿小满,如今已能帮着抓药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