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青梅暖 > 第4章 第 4 章

第4章 第 4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听说赵公子明年要考秀才呢。"柳夫人给姜墨兰夹了块鱼肉,"细雨这孩子毛手毛脚的,得有个稳重人带着才好。"

姜墨兰嚼着鱼肉,味同嚼蜡。宴席散后,她帮着收拾杯盘,发现祠堂角落的香案上供着那支木簪——按习俗,及笄簪要供在祠堂三日。

夜深人静时,姜墨兰拄着拐来到祠堂。月光透过高窗,照得簪上梅竹纹路清晰可辨。她伸手想摸,又缩了回来。身后传来熟悉的铜铃声。

"我就知道阿姐在这儿。"细雨提着灯笼走进来,发髻已经拆了,长发披在肩上。她拿起供桌上的簪子,不由分说塞进姜墨兰手里:"帮我戴上。"

姜墨兰喉头发紧:"这不合规矩......"

"我不管。"细雨转身背对着她,"现在就要戴。"

手指穿过细雨的头发时,姜墨兰想起三年前第一次为她梳头的情景。那时的小丫头头发黄而稀疏,如今已如缎子般黑亮。簪子插好,细雨突然转身抱住她,脸埋在她肩窝:"我不想去姨母家。"

姜墨兰僵在原地,双手悬在半空。细雨身上带着淡淡的酒气,混合着澡豆的清香。

"说是学医,其实是相亲对不对?"细雨抬起头,眼圈发红,"我都听见了,赵夫人说要看我的'宜男相'!"

"嘘......"姜墨兰轻拍她的背,"赵家家境不错,赵公子也......"

细雨猛地推开她,簪子差点掉在地上:"阿姐也不要我了吗?"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在空荡的祠堂里格外刺耳。

门外传来脚步声。姜墨兰急忙捂住细雨的嘴,将她拉到帐幔后。柳夫人提着灯笼匆匆走过,嘴里念叨着"明明听见细雨的声音"。

等脚步声远去,细雨已经安静下来,只是肩膀还在微微发抖。姜墨兰用袖子擦去她脸上的泪:"别任性。你及笄了,该懂事了。"

细雨抓住她的手腕:"那阿姐等我吗?"

姜墨兰没有回答,只是轻轻摘下了她发间的木簪:"收好,别弄丢了。"

细雨离家的前夜,暴雨倾盆。姜墨兰正在整理医案,房门突然被撞开。细雨抱着个蓝布包袱冲进来,发梢还在滴水。

"这个给你。"她把包袱塞到姜墨兰怀里,"我不在时,阿姐按这个方子煎药,腿疼会好些。"

包袱里是本厚厚的册子,封皮上写着"药方辑录"。姜墨兰翻开第一页,是熟悉的稚嫩笔迹:"永昌二十四年正月初三,试制艾草膏。阿姐腿疼得睡不着,我在药里多加了薄荷。她说凉丝丝的很舒服,我高兴得多吃了一碗饭。"

再往后翻,几乎每天都有记录:"四月十八,新配的当归汤。阿姐喝完脸色好多了,偷偷把肉都夹给我吃。""九月廿一,从张婶那学的姜糖方子。阿姐怕苦,我多放了蜂蜜。"

最后一页是前日写的:"永昌二十七年五月初七,最后一次为阿姐煎药。加了一钱相思子,明知不该......"

姜墨兰猛地合上册子。细雨站在窗前,雨水顺着她的裙角在地上积成小洼。

"阿姐,我......"

"时候不早了。"姜墨兰打断她,"明日要赶路,快去歇着。"

细雨咬着嘴唇,突然冲过来抱住她。铜铃铛撞在姜墨兰腰带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没等反应过来,唇角传来温软的触感——如蜻蜓点水,稍纵即逝。

"我会回来的。"细雨转身跑出门,脚步声淹没在雨声中。

姜墨兰站在原地,手里攥着那本药方笔记。雨点敲打着窗棂,像极了三年前那个雪夜。她慢慢滑坐在地上,残肢碰到冰冷的地面,疼得浑身一颤。

次日清晨,柳家门口停了辆青篷马车。细雨穿着藕荷色新衣,发间别着支素银簪子——不是姜墨兰送的那支。柳夫人红着眼圈往车上装点心匣子,柳大夫则与车夫叮嘱路线。

姜墨兰拄着拐站在廊下,看着细雨一一拜别父母。轮到她了,小丫头规规矩矩行了个礼:"阿姐保重。"

"路上小心。"姜墨兰递过个包袱,"备了些常用药,贴红签的是安神的。"

细雨接过包袱时,指尖在她掌心轻轻一勾。马车驶出巷口时,车帘掀起一角,铜铃铛的声音隐约可闻。

柳夫人抹着泪转身,看见姜墨兰仍站在原地,不由叹气:"墨兰啊......"

"我去整理药材。"姜墨兰打断她,拄着拐往后院走。拐杖在青石板上敲出沉闷的声响,比平日重了几分。

药房里,姜墨兰机械地分拣着当归。柳夫人跟进来,欲言又止地站在门口。

"您放心。"姜墨兰头也不抬地说,"我知道分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